科技助控疫 惹侵犯私隱憂慮
俄國人臉識別澳法追蹤程式 監控恐成常態
多國近日準備解除封鎖,追蹤病毒接觸者成關鍵一環。澳洲周日推出手機追蹤程式,法國亦計劃本周推出類似程式為解封作準備。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一些備受爭議的監控技術成新常態,除了蒐集數據追蹤感染,較極端的還有人臉識別以至無人機監控等,惹來私隱憂慮。聯合國私隱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坎納塔西(Joseph Cannataci)曾警告,這些監控措施或對私隱構成長期威脅。有專家向本報指出,大部分國家於疫情爆發前沒做好私隱保護,在這種非常時期就更難和沒餘裕討論這個議題,政府採用監控技術時,應確保只針對隔離人士等特定對象,並清晰交代措施何時完結。
澳洲周日(26日)推出追蹤病毒接觸者的手機應用程式「COVIDSafe」,短短數小時內有逾100萬人下載,該程式利用藍牙技術,當用戶之間在1.5米範圍內相遇,程式會作「數碼握手」,並以加密方式記下這次接觸,當其中一人日後確診,其他曾與之密切接觸超過15分鐘的人將收到通知。程式以新加坡類似程式作藍本。Google及蘋果較早時更宣布合作共同開發跨平台追蹤技術,協助政府及衛生機構減低病毒傳播。
澳洲逾百萬人下載政府追蹤App
國家利用科技監控疫情的例子並不少(見表)。聯合國私隱權專家坎納塔西上月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警告,就疫情採取的監控措施或對私隱帶來深遠損害,「獨裁和專制社會往往始於面臨威脅時,因此當下保持警惕非常重要,不要放棄我們擁有的自由」。他建議政府採用自願性質的工具,例如須取得用戶同意的手機追蹤程式,並促各國設立獨立機構監管這類措施。
聯國專家促設獨立機構監管
為令用戶安心,澳洲政府強調,程式的數據只有衛生當局可取得,數據會儲存在澳洲境內,強調就算法庭頒令,其他政府部門例如警方也不能取得。政府又稱,所有數據會在21天後刪除,或當用戶刪除程式時,相關數據也會消失,不過仍未令私隱關注人士安心。至於一直運用科技追蹤確診者行蹤的韓國,亦稱會於疫情完結時,結束蒐集工作及刪除有關數據。以色列則授權反恐機構國家安全局(Shin Bet)追蹤國民手機,規定項目結束後不能再使用有關數據,只允許衛生部再用60天研究病毒傳播路徑,惟國防部長班納特(Naftali Bennett)曾提出,讓多次捲入監控醜聞的網絡監控公司NSO存取這批數據,觸發政府與私人企業共享民眾個人資料的隱憂,惹來國會強烈反對。
向來著重私隱保護的歐洲,亦開始加強蒐集數據控疫。《華爾街日報》報道,德國、西班牙及英國等多地的電訊商以匿名且整合的方式,與政府分享用戶的手機定位數據,讓當局得以追蹤人口流動,但不能辨識個別用戶的資料,避免違反《一般資料保護規例》(GDPR)。奧地利就利用這類數據,發現上月22日只有6%人出行逾10公里,遠低於疫情前每日平均的38%,但亦有專家坦言難將定位數據完全匿名化。
專家形容家中起火乏餘裕討論防備
研究私隱權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徐洛文向本報指出,問題在於大部分國家平時沒做好私隱保護,「沒可能家中起火時,才討論防備方法」。多國在今次疫情利用科技及數據加強執法工作,令人憂慮或令民眾更易接受監控,甚至在疫情過後仍然持續。徐洛文認為,有數據和研究協助執法機關理論上並非壞事,但前提是當局不會濫用數據,或部門間存在有效的制衡原則。至於會否演變成監控問題,他認為視乎各國的政治體制及私隱保障法律,難一概而論,但採取監控技術時應符合兩項條件,包括在合理理由下確保技術只適用於特定對象,如強制隔離人士,而非無差別監控全民,亦要清晰交代何時結束措施。
明報記者 陳籽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