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負面影響 與極地太空獨處類似
全球多地在疫情之下實行「居家令」。有學者分析指出,民眾在居家令之下面對隔離和孤立而引發的情緒反應,與在極地的研究員和太空人面對的相類似,通常是一開始時樂觀積極,繼而消沉暴躁、生產力下降,尾段又會重新振作。學者指出,長期隔離使人減少與人面對面溝通機會,增加人的壓力,但與家人被迫長期共處,亦容易使紛爭小事化大,增加日常拗撬。
遲緩多睡健忘似冬眠 放大拗撬
人類的晝夜規律主要受光照影響,但也受社交生活的影響。科學家指出,長困家中會大大限制外部刺激和引起類似動物冬眠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在南極及太空的研究對象顯示,他們傾向動作遲緩、睡得更多及更健忘。南加州大學教授帕蘭卡斯(Lawrence Palinkas)指出,居家隔離與上述兩種狀况雖不盡相同,但亦有可借鏡參考之處。
過去已有不少研究顯示,孤立、孤獨與抑鬱、癡呆、心臟病及中風有關。美國楊百翰大學心理及神經科學教授霍爾特—倫斯塔(Julianne Holt-Lunstad)指出,長期孤立所帶來的健康風險相當於每天吸15支香煙,令人短壽。她表示,實驗室研究顯示短暫的孤獨狀態與血壓變化、壓力荷爾蒙增加及炎症有關。她說﹕「人類是社會動物,在群體中感覺較安全。若我們與他人缺乏親近感,我們的身體就會作出反應。我們的大腦會發出與『戰鬥或逃跑』相關的信號,令我們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