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看通識:香港電影金像獎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金像獎在1982年開始舉辦,旨於推廣香港製作的電影和表揚本地電影從業員,以及促進電影專業發展和推動電影文化。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原定於2020年4月19日舉行,但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首度取消實體頒獎禮。
「小圈子」選舉?
金像獎評選分兩輪。首輪是由香港電影業界從業員、影評人等組成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專業評審團」投票,選出所有獎項的提名名單;然後由專業評審團以及各電影行業工會的會員選出得獎者。金像獎被指能反映業界專業取向,但亦被人詬病為「小圈子」選舉。演員吳鎮宇於2012年稱金像獎的投票機制有「感情分」,對內地演員不公平。三次奪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杜琪2006年接受傳媒訪問指出,認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制度不公平,亦曾多次拒絕出席及領獎。
然而,資深電影人、金像獎評選事務組組長文雋2017年認為專業評選並不等於小圈子,全民投票反而會影響公信力。筆名阿寬的資深電影人陳慶嘉於專欄指出,金像獎的行業參與性較高,業內各大屬會會員都有投票權,感覺上較民主。而獎項是由電影屬會會員按比重投票選出,阿寬認為假如一人一票,人多的屬會反而可完全決定誰得獎。
合拍片衝擊本土電影業?
金像獎其中一個目的是推動本土電影文化,並積極支持香港新晉電影工作者。2019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就以32名年輕演員任嘉賓主持;《樹大招風》、《一念無明》等金像獎得獎電影的幕後工作人員亦多為新人。
港府與內地在2003年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隨後中港合拍片數量日漸增加,2008年香港有55部港產及中港合拍片上映,合拍片佔約一半,2011年比例升至七成,至2018年回落至約四成。合拍片規定最少三分之一主要演員來自內地。資深電影人爾冬陞認為香港男演員較有叫座力,所以合拍片多用香港男演員,女演員則用內地人,使香港女演員演出機會減少。這現象也反映於金像獎得獎名單中,2003年前金像獎最佳女演員大多為本地女演員,2003年起更多內地女演員參與香港電影並競逐影后,2005至2008年更連續由內地女演員章子怡、周迅、鞏俐及斯琴高娃奪得影后。2019年4月政府宣布中央部委同意放寬措施便利本港電影業,包括取消合拍片內地演員比例限制。
■香港電影金像獎x通識概念
本土文化 → 金像獎推廣香港製作的電影及表揚本地電影從業員,有利本土文化構成及發展
文化出口 → 金像獎為華語地區三大電影頒獎禮之一,於華語電影界具影響力,亦能向各地輸出本港文化
承傳 → 金像獎鼓勵新晉電影從業員,承傳本地電影工業
[通通識 第6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