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碳定價
【明報專訊】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之一是以經濟手段推動減排。碳定價(carbon pricing)主要分為「碳稅」和「碳交易」機制。根據世界銀行資料,全球有46個國家和31個地區(如州、省等)實行碳交易或碳稅機制,包括南非、中國、澳洲等。
.碳交易(圖)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碳定價領導聯盟
法國、德國、加拿大等7國聯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跨國企業等,2015年於巴黎氣候峰會組成「碳定價領導聯盟」,推動在全球實行碳定價。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碳稅爭議
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徵收的環保稅,加拿大卑詩省2008年實行碳稅,燃料消耗在徵稅5年間下跌16%,同一時期加拿大全國則上升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事務部首席環境財政政策專家伊恩?帕里(Ian Parry)2019年6月指出碳稅可為政府帶來可觀收入,用以抵消燃油價格上漲導致的經濟損失。政府可以使用碳稅收入寬減個人利得稅和薪俸稅,從而減輕基層負擔。據澎湃新聞2019年5月報道,德國主張徵碳稅的政客認為,對汽油、燃油、燃氣和燃煤加強徵稅,可向消費者和生產者施加財政壓力,迫使他們改變行為以達減排。
不過,實行碳稅後,運輸業大多首當其衝,需付高額稅款,可能引起業界及民眾不滿。法國2018年12月爆發「黃背心」運動,原因之一是抗議馬克龍政府為鼓勵民眾使用潔淨能源車輛和燃料,開徵「碳氫化合物稅」(環保燃料稅),每公升柴油和汽油分別加徵稅款,尤其影響必須依賴汽車代步的鄉郊民眾及窮人。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
中國碳交易市場
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省市作為試點展開碳交易工作。截至2019年5月全國碳交易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達3.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68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2017年12月宣布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2018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45.8%,超過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至45%的目標。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港生產局研碳交易平台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2018年7月表示,將研發區塊鏈技術碳交易網上平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總經理方湛樑指出,本港的「碳交易」買家,包括發電廠、航空公司或其他大型上市公司,多是從事能源消耗大的行業、或為企業社會責任而做「碳抵消」補償。由於本港未有碳交易平台,企業多向外國購買「碳信用」。生產局盼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方便、低成本及透明度高的網上交易平台,為大廈減碳提供經濟誘因,亦能滿足本港買家需求。
[通通識 第6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