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逆轉 防疫外交轉向
12日,世衛組織正式將新冠肺炎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同日,國家衛健委披露中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過。中國與海外疫情形勢的逆轉,預示中國的防疫外交將逐步轉向。
疫情爆發初期,海外恐慌情緒及反華言行趁勢抬頭,中國外交局面備受考驗。2月以來,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外長王毅,再到各駐外大使頻繁走到台前,以高層通話、媒體受訪或撰文等多管道,爭取各國客觀、理性看待並支持中國防控工作,同時也向外界傳遞中國應對公共衛生和經濟挑戰的信心。170多國領導人和4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表達了對中國的慰問和支持。截至2日,外交部披露共62國和7個國際組織承諾向中國捐助防疫物資。
首都名義捐贈物資具表率作用
隨蚢狺漪戔◇朮巨控,中國外交方向也從爭取外部支持轉向以醫療專家、資源以及防控經驗為主的對外援助階段。11日至12日,接連兩批中國專家組成的團隊攜醫療物資前往意大利協助抗疫,北京市也宣布,將向首爾、德黑蘭、東京、橫濱捐贈防疫物資。
觀察認為,北京以首都名義進行捐贈具表率作用,或預示內地各省市將在友好城市框架下加強力所能及的對口捐贈,協助國際抗疫。
中國此舉是國家與國際責任兼顧,即感同身受、急對方所急,也是對有關國家此前支援的一種報恩。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對外援助是在保障自身14億人安全的前提下,克服困難,協調資源得以實現。以保障自身為前提,是理性、科學、可持續的援助態度,也能最大限度爭取內地民眾支持。
外界放下有色眼鏡 回歸務實
此外,海外疫情嚴重國家的現狀類似疫情初期的武漢,急缺醫療資源和防控經驗。實地派遣專家團隊是契合當地防控需求的精準援助,不僅能為當地注入防控底氣,也必然為當地防控局面帶來改善。
從爭取外援到加強對外援助,中國轉變背後一以貫之的,是對國際協調合作應對的堅持。疫情之初,中國以最快速度,採取公開、透明方式,與國際社會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病源資訊及治癒經驗。隨後,中國不僅向日、韓、伊朗、意大利等疫情嚴重國家提供支援,也有鍾南山等頂級專家同美歐專業機構負責人作經驗交流,進行科研合作;本月7日,中國向世衛組織通報,將捐款2000萬美元用於支持國際合作抗疫、提升發展中國家應對能力和公衛體系建設。
觀察認為,有別於此前以有色眼鏡看待中國抗疫角色和經驗,近期外界對中國的討論已逐漸回歸務實。疫情下的精誠合作,將最終讓人類重新認識全球化和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