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中大學者老鼠植菌 尋「克隆症」治療曙光
【明報專訊】「克隆氏症」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會令消化道不斷發炎潰爛,病徵纏繞終生,而本港患者人數正增加,有患者僅6歲。中文大學腸胃科專家黃秀娟最近證實,約兩成克隆氏症患者體內有可引起尿道感染的「變形桿菌」,研究人員將該菌植入老鼠,發現會引致腸炎,期望研究該菌特徵及如何成為病原體,為克隆氏症開拓新預防途徑或藥物治療方向。
炎症性腸病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其中克隆氏症病例目前在亞洲以至全球激增。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估計,本港現有5000至8000宗炎症性腸病個案,一半是克隆氏症。她指出,克隆氏症會影響腸胃道從口腔至肛門的部位,導致腹痛、眼睛紅腫、肝炎等,需接受手術、使用生物製劑等。
兩成患者有「變形桿菌」
移植老鼠現腸潰瘍
黃表示,全球有60%至70%克隆氏症患者介乎15至35歲,多在20至30歲發病,有患者年僅6歲。其團隊最近證實,通常存在於腸道、可引致尿道感染的「變形桿菌」於克隆氏症患者間流行,約20%患者腸道發現該菌,而只有1%至2%正常人體內有該菌。團隊將患者體內的變形桿菌移植到老鼠身上,會導致老鼠腸道潰瘍,正常人體內的變形桿菌則不會。
她指出,團隊將利用生物庫現存250多個克隆氏症患者的糞便和組織樣本,研究該菌特性和如何成為病原體,期望為患者開發新預防途徑或藥物治療方向。
糖尿專家盼研基因評分工具
黃秀娟與馬青雲同為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二人齊獲頒裘槎基金會頒授「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以表彰其科研成就及培訓新一代的貢獻。馬青雲是內分泌、糖尿及代謝科專家,近20年專注研究糖尿病及併發症。他期望開發多基因風險評分工具,協助臨H預測糖尿病併發症和治療結果。他亦會探討運算法以區分糖尿病患者種類,以及篩選治療方案,讓患者接受更精準治療。
裘槎基金會資助得獎者所屬大學聘請講師代替執教、做臨H和行政職務,最長為期一年,讓得獎者專注研究。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