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 法國警察入困局
法國警民關係向來緊張,警察不滿被指「濫暴」,認為其辛勞不獲社會尊重,忽視警察面對的暴力;但另一邊廂,輿論質疑警暴未有被追究。警察斥示威者武力升級,但與此同時警方的「低殺傷力武器」亦不斷升級,惹聯合國點名批評。在黃背心運動一直記錄警暴的獨立記者杜弗雷斯尼(David Dufresne)今年1月曾形容,法國警察將自己困於局勢升溫和對抗的邏輯中。他指出,德國和英國警察都會有方法為局勢降溫,例如透過對話等,但法國警方卻沒有。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什麼?
法國防暴武器向來備受爭議,除了直徑4厘米的橡膠子彈成輿論焦點外,兩宗涉及警暴的死亡個案也特別受關注:去年12月,80歲穆斯林婦女拉德萬(Zineb Redouane)在里昂黃背心示威中,在位於4樓的公寓關窗時遭催淚彈擊中臉部,送院翌日死亡;今年6月,南特一場午夜音樂會因有人打鬥,警方發射催淚彈,多名青年跳進河躲避,24歲青年卡尼科(Steve Maia Canico)溺死。惹輿論質疑的是,兩宗個案都未有警員要負責。
法國政府一直撐警,當傳媒在黃背心運動中質疑「警察暴力」時,上至總統馬克龍下至監警機構都一律否認。長期研究警察議題的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科達喬尼(Vanessa Codaccioni)最近在《世界報》撰文稱,法國警暴源遠流長,歸根究柢在於統治者要消滅政治、經濟及社會秩序的任何挑戰。她指出,警察反恐及控制社運兩套策略愈來愈合二為一。因為要維持社會秩序,再加上敵對勢力不斷增加,警方武力不斷升級,走向軍事化。1980年代開始講求反恐,先發制人漸成警方策略核心,即要在目標人物採行動前,將他消滅,或在之前拘捕所有嫌疑人。到了2000年代初,社會運動興起,科達喬尼指出,自社運再興後,政治打壓趨加強,一方面是整個權力架構總動員對付活躍人士,另一方面則是利用反恐先發制人的邏輯對付社運,務求把一切對秩序的挑戰壓下來。不過,強硬手段未能令社會長治久安之餘,警察亦成磨心,社會依然不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