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的說話 聽障App化聲為字 雲端語音識別結合語音合成 打破交流障礙
【明報專訊】早在10餘年前,有估計內地殘疾聽障人數達2780萬,相信現在有多無少。由於語言交流障礙,聽障人士生活中有諸多不便,讀書及找工作也比常人困難。有廣州初創公司就開發出一個手機App,配合日趨成熟的雲端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令聽障人士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與健聽人士雙向溝通。
明報記者 薛偉傑
廣州音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石城川、陳國強表示,開發手機App的目的是想改善聽障人士學習與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也因為石城川本人有嚴重聽障,求學期間曾經吃盡苦頭。
石城川11歲時患上腦膜炎,因而喪失絕大部分聽覺。自此之後,石城川上課時就無法聽到老師的任何講解,只能靠看來理解,與人交流要靠紙筆,相當耗時。石城川基礎極好,又非常勤力,每次考試都在前三名之內,更順利取得大學學位,畢業後加入跨國公司工作。
然而,如石城川般取得大學學位兼找到一份好工的聽障人士畢竟只屬少數,大部分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都會遇到問題,石城川自己亦無法放下心結。他在2016年7月毅然辭掉跨國公司工作,與陳國強成立音書科技,為聽障人士開發稱為「音書」的手機App。目的是透過語音和文字的轉換,讓聽障人士能夠與健聽人士高效溝通,促進聾健共融。
支援iOS Android 「近距」翻譯免費
音書在2017年2月推出首個版本,同時支援iOS和Android,程式可將語音「翻譯(識別)」成文字(Speech-to-Text),讓聽障人士看到其他人的說話。以「近距離翻譯」(0.4米)來說,現時已可以支援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河南話、四川話、英語共7種語言和方言;而「遠距離翻譯」(4米,適用於上課、會議等)暫時則只支援普通話和英語。
若聽障人士不能說話,可以手寫輸入文字,讓音書將文字轉換成語音(語音合成)(Text-to-Speech),與健聽人士雙向溝通。此外,音書還設有言語康復等功能,讓聽障人士練習及改善發音,程式會為發音評分。
由於音書其中一個主要開發者石城川本身就是聽障人士,在用戶界面等細節設計上能以用家角度出發。例如,音書的「懸浮翻譯」功能,可以將辨識影片語音自動生成字幕,在懸浮文字框內顯示。除了看短片或直播,該項功能在網上課程以及通電話時亦適合使用。
服務平台不止翻譯 求職預約手語翻譯
石城川對音書的寄望和定位甚高,期望程式不單可協助溝通,還希望它能成為聽障人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站式平台。例如,聽障人士如要看病、報案或者出席聆訊,都可能需要手語翻譯,音書可讓他們在App內預約手語翻譯員。不過服務暫時限於廣州市,未來希望陸續增加其他城市。此外,音書亦可訂購聽障用品,甚至求職。已經有超過100個內地城市的僱主在音書的「工作專區」中刊登招聘啟事。公司除了不向聽障人士收費之外,對僱主亦暫時不收費。
公司收入來自「遠距離翻譯」功能,音書基本上免費任用,只有遠距離翻譯須收費。該功能可免費試用4小時,之後須充值使用。以每日使用1小時遠距離翻譯功能為例,月費是9.9元人民幣;日用2小時月費18.9元人民幣,3小時為29.9元人民幣,無限量使用則是99.9元人民幣。
截至9月初,音書在內地已有接近50萬用戶,是內地最多用戶的聽障人士手機App,其中約7%為付費用戶。暫時大部分付費用戶都是選擇每日使用1小時遠距離翻譯功能的計劃。
公司有10名員工,暫未收支平衡。近月上客速度明顯有突破,陳國強樂觀估計,到今年底可以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