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談:古代女漢子
【明報專訊】數年前內地網絡流行「翻譯神器」,可將白話翻譯成文言文,如「女漢子」譯為「安能辨我是雄雌」,詩句出自《木蘭詩》(亦稱《木蘭辭》),為真人電影《花木蘭》的雛形。近月社會強烈譴責香港警方對大眾使用過分武力,此時美籍華裔演員劉亦菲則於微博公開支持港警,有人不滿她的留言,網上呼籲杯葛罷看她主演的電影《花木蘭》,認為她有違主角的形象。
真人電影開拍前,已引起廣泛關注,珠玉在前是原因之一。1998年迪士尼推出動畫版,花木蘭成為迪士尼首個華人「公主」,全球收3億美元票房,在美國掀起中國風熱潮,花木蘭更獲當地《亞裔雜誌》選為「年度亞裔風雲人物」。早於2015年傳出迪士尼開拍真人版的消息後,影迷已開始翹首以盼。
以「唧唧復唧唧」為首的《木蘭詩》講述可汗(君主、首領)徵兵,木蘭眼見父親年老、弟弟年幼,不忍他們上戰場受苦,於是女扮男裝,代父出征,與胡騎對決,歷盡生死。12年後面聖,她婉拒所有賞賜,只想返故鄉。當她整理衣裝、「對鏡貼花黃」後,隨行的將領伙伴十分驚訝,因為「不知木蘭是女郎」。
花木蘭未見於正史史籍,是否真有其人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花木蘭出身北朝,亦有人覺得她出身較後期的隋唐(「可汗」在北方並不罕見)。由於人物的歷史背景模糊,20多年前迪士尼製作動畫時,選擇呈現如大雜燴的歷史場景:花木蘭穿唐朝服飾,家宅似明清庭園,外敵是活躍於漢晉的匈奴,戰場用的火炮於宋代才發明,另加入虛構角色「守護龍」木須。
觀眾可以發現陳豪在古裝劇講英文「同朕check鵅v、《延禧攻略》皇帝身穿運動鞋,部分人看畢首輪電影版《花木蘭》預告片後,已討論劉亦菲「花黃妝」合乎北魏潮流、福建土樓出現於北方是否恰當等。
■想一想
真人版電影《花木蘭》海報中,主角手持的劍刻有「忠勇真」三字。身處當下,如何才做到「忠勇真」?(圖c)
男扮女裝又如何
日本近年流行「偽娘」文化,即男扮女裝。在較保守的目光堙A他們或被批評有易服廦,然而於戲曲世界堙A男扮女裝卻是常事。清初,朝廷禁止男女同台,故出現「全男班」與「全女班」演出。民國京劇「四大名旦」皆為男士,其中梅蘭芳於抗日時期刻意蓄鬚,拒絕為日本人演出,以示與同胞站在同一陣線。2018年以跨性別人士為主題的電影《翠絲》,男配角「打鈴哥」(袁富華飾,圖d)以旦角身分登台,唱出「女兒心困於男兒身」的無奈。
文:蔡康琪
圖:資料圖片、影片撮圖
[語文同樂 第3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