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心5000呎中庭謝絕大媽演唱
【明報專訊】醞釀20年的西九文化區即將踏入營運階段,首個表演藝術設施戲曲中心經歷5年工程後終落成,本月30日起一連8日率先對外開放,明年1月20日開幕,本報將一連三日解構戲曲中及剖析戲曲中心發展。
作為文化區的東面入口,參與設計的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副主席呂慶耀接受本報專訪稱,戲曲中心大劇院採用懸浮式設計,可騰出地下的有蓋中庭,令設施不單是劇場,亦是聚腳點,即使市民不是戲迷,都能享用近5000呎的公共空間。然而,「無門」中庭會否吸引俗稱「大媽」的歌唱者到來演出?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表明,中庭表演由管理局安排,不接受未有登記的街頭演出,「『大媽』唱歌在這堥瓣ˇA用」。
明報記者 岑詠欣
戲曲中心由譚秉榮建築事務所(現稱Revery Architecture)及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其中逾千座位的大劇院離地約30米。
呂慶耀憶述,與已故拍檔、溫哥華著名華裔建築師譚秉榮(Bing Thom)的首個設計決定是大劇院「升頂」抑或「坐地」,雙方「拗」足一周,才拍板懸浮設計,以6根大柱承托劇院,恰巧與粵劇「六柱制」互相呼應,「戲曲中心很『孤兒』,『小西九』(即M+博物館等文化區西端設施)在另一邊,故不如我們提供一些聚腳空間」。他續稱,在地積比率限制下,本港建築鮮有這類大型有蓋公共空間,「除了匯豐總行地下,其他可能只是商場」。
升頂「拗贏」坐地 6根大柱托起大戲場
戲曲中心以一盞傳統中國彩燈為設計概念,外牆鋪設逾萬塊「銀葉片」,呂慶耀稱「銀葉片」的物料會反光,晚上打燈後令戲曲中心閃閃發光,「但反射出來的光較柔弱,不希望製造光污染」。
政府在2006年初步估算戲曲中心造價約13億元,至動工時成本估算升1倍,至約27億元。呂慶耀稱造價壓力是工程最難一關,「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斷升,我們在追一個永遠移動中的龍門」。戲曲中心動工時,地面層以上和地庫各減一層,以節省成本,呂慶耀稱這已盡了「最大努力」,料最終不會超支。
中庭如「魚u」 展覽市集吸引入場看戲
公共空間是西九各類設施的關鍵部分,戲曲中心地下有近5000呎中庭,明年5月中開幕的「自由空間」外亦有一片大草地。茹國烈表示,管理局認同公共空間應對外開放,然而「無門」中庭不鼓勵被人長期佔用,管理局將安排演出,「大媽唱歌在這堣ˇA用,若有人自行走來唱粵曲,我們會禮貌地解釋這不被接受」。他又以「魚u」比喻中庭,利用展覽、市集、工作坊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活動,吸引市民進入戲曲中心,繼而買票入場觀賞茶館劇場、大劇院節目,培養年輕觀眾群。
戲曲要承傳,除觀眾群要年輕化,亦要有新血入行。茹國烈稱,茶館劇場由約20人的新星劇團駐場,他們年僅二三十歲,「目標是接棒,展示年輕活力的形象,令人覺得(戲曲)整件事可以『很型』」。
(西九戲曲中心系列.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