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害兼增收入 中國經驗「走出去」
不久前,在紐約舉行的2018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上,中國作為今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主席國,帶去了30年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治理方案,獲得相當的國際關注。消息人士透露,未來「庫布其模式」的宣傳力度將獲加強,將成為向全球貢獻中國方案的具體案例。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早在1988年,庫布其沙漠的沙塵天氣多達50多次,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生態環境相當脆弱惡劣。經過30年綜合治理,庫布其沙漠近三分之一面積得到治理,2016年僅出現1次沙塵天氣,降雨量達到400多毫米,植被覆蓋率達53%。
庫布其沙漠的綜合治理創新了產業治沙的方法,對全球尤其非洲國家治沙具有直接的借鑑意義。具體而言,庫布其沙漠治理的特點在於治沙與增收的結合。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私營資本得以進入並作產業化投資,配合對治沙技術的投入,為當地農牧民帶來就業和增收,形成生態改善、企業盈利、農牧民獲益的良性循環。
資料顯示,庫布其沙漠治理已使10萬多沙區民眾受益,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此外還創新了1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種質資源和大數據植樹等一系列科技專利成果。
污染防治是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此,中央不斷加碼生態環保的整治力度,而積累下來的經驗則持開放共享態度,不閉門造車,而是為全球生態治理輸送中國的經驗與智慧。
目前,庫布其模式正向騰格里、塔克拉瑪干、青藏高原等內地生態脆弱的地區延伸,並將走向「一帶一路」沿線。非洲等曾有多個國家到庫布其學習治沙經驗。
在當下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之時,中國正通過愈來愈多的實際行動,推動諸如環保、減貧、維和等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並在各大主客場外交場合,都表達了向全球貢獻中國方案的意願,而這些方案似乎正以更具體清晰的模式,為各國所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