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出發 25年努力見成果
日本再一次向世人展現出亞洲足球的進步,與世界頂級走近一小步的足[,即使最終未能歷史性殺入8強,但已贏盡掌聲。1993年10月,原本只要贏波便可首次殺入世界盃決賽周(1994年)的日本,在領先伊拉克1球下仍積極進攻,終在完場前被反擊得手追成2:2,成為日本足球史上經典的「多哈悲劇」。
將近四分之一世紀後,似曾相識的畫面出現在周一的世界盃16強。不過這次「藍武士」離開得無比光榮,而這一份光榮,正是25年努力的成果。
90年代日本足球全面職業化、不斷完善青訓體系擴大足球人口、潛質新星出外到巴西等地學法,國內聯賽引入世界級球星提升賽事水平。這一切都是為了令日本足球與世界接軌的道路,由1998年起,連續6屆躋身決賽周,3次殺入淘汰賽,「藍武士」成績令國內球員獲世界認同,如今不少球員立足歐洲頂級聯賽,絕對是一路走來的成果。
中超高薪 土炮無意外流
不過總有人會問,為什麼日本做到,逾13億人口的中國卻做不到?事實上後者不是沒有成功例子,孫繼海、鄭智、李鐵及邵佳一等,都在千禧年初於歐洲有一定成就,但近年資金不斷流入中超,球會引入世界級球星的確提升了聯賽水平,惟本土有能力出外「搵食」的,卻因留在中超所得的薪金,遠比外流所得的高;相反日本球員卻寧願「搵少齱v都選擇外闖。這一點,連內媒近日都有類似批評,而這與文化及民族性的差異,不無關係。今時今日,日本即使學界賽都吸引到世界各地球探注視,前巴塞青年軍的FC東京17歲新星「日本美斯」久保建英、現效力皇家馬德里青年軍14歲中場中井卓大等都是成功例子,日本足球要再進一步,更多本土球員外流提升水平,無疑是不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