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街坊口述大館百面 釋囚警察指路
【明報專訊】「一百位受訪者,一百種角度回看大館。」這是大館如何在網上簡介開幕展覽「大館一百面」。大館文物事務主管楊鶵慦磳隉A過去兩三年向數百人收集口述歷史,有警察、釋囚、街坊,最老一人是曾在駐守大館、超過90歲的山東警察。她形容受訪者是大館團隊的「盲公竹」,其口述歷史內容重新勾勒大館的故事,「大館是他們以前的地方,希望日後都認為大館仍是他們的地方」。
九旬山東警實地講建築典故
大館的建築群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3項法定古蹟,合共16幢歷史建築。楊鶵撱﹛A大館依山而建,如何把建築群合為一體,由昔日門禁森嚴變為公眾消閒地方,是活化的挑戰之一,因此在建築群之間加設新路「大館里」,連接山上、山下建築。
硬件上的連接靠開闢新路解決,軟件上則靠老前輩作「盲公竹」。楊鶵撱﹛A提供口述歷史的數百人中,最老一人是超過90歲的山東警察,他在工程初期為團隊實地講解建築背後的故事,「有些地方被棚架圍封,他都認得,是我們的盲公竹」。她說,開幕展覽「大館一百面」將讓觀眾透過當中100名受訪者的故事認識大館歷史。
洋名Tai Kwun 因司機明白
前中區警署建築群以「大館」之名營運,英文譯作「Tai Kwun」,為何不以普通話發音譯作「Da Guan」?馬會表示,昔日有報章以「Tai Kwun」表示大館,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透露,曾就名字廣泛以問卷諮詢,並與社區人士溝通,當中包含「Da Guan」的選項,內部也有人建議叫「Big House」,因為這在外地可解作警察局或監獄,「最後得出的(共識)是,若你向的士司機說想去大館,他會曉帶你去,這就是最好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