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發展棕地是土地大辯論提出18個開發土地的選項之一,亦被視為在短中期可釋放大量土地的方案。對於有聲音指安置棕地活動的土地不足,會拖慢收地進度,政府正研究在屯門、洪水橋及元朗南覓地,供棕地作業活動作臨時工業用途,據了解涉及10多幅政府土地,每幅面積1公頃以下,相關土地已平整,料業界最快兩三年後可遷進這些土地。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據政府估算,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約1%;政府正規劃新界的大型發展項目,包括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洪水橋新發展區、元朗南發展,以及新界北其他具潛力發展地區(新田、文錦渡、打鼓嶺及坪輋等),佔去其中540公頃。
僅洪水橋項目預留土地建多層工廈
綜合該4個項目發展計劃,當中只有洪水橋項目預留24公頃土地,興建多層工廈,供部分棕地作業活動遷進,以便騰出土地,整合棕地發展。但有回收商稱並非所有棕地活動均適合「上樓」,又指政府預留安置土地太少,部分貨櫃場已遷至坪輋及打鼓嶺一帶,推高當地租金,如情G持續會被迫結業(見另稿)。
政府消息稱,政府認為預留土地建多層工廈需時,但古洞北及粉嶺北最快今年開始收地,料會有大量棕地作業活動遷往其他地區,變相將棕地衍生的問題如霸佔官地及環境衛生問題轉移到其他地區,故政府正檢視多幅面積較小官地,供業界租用。
土木署回覆本報查詢說,該署今年2月展開的「屯門區、洪水橋區及元朗區工業用地之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勘查研究、設計及建造」顧問研究,目的是提供用地作臨時工業用途,研究範圍包括對多幅位於屯門、洪水橋及元朗的政府土地評估及勘查,以確定所需做的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包括交通、排水、斜坡工程等,並就相關工程作詳細設計,有關選址均屬面積較小及暫未有長遠用途的政府地。
範圍包括屯門洪水橋元朗官地
發言人表示,現時不少在棕地上的工業如物流、回收、建築、車輛維修業等,在香港仍有需求;政府正研究如何長遠地以多層樓宇等方式容納這些工業,而研究中的多層樓宇並非為個別棕地作業經營者保證提供「一換一」的調遷或原區安置設施。
梁福元批政府預留土地太少
元朗十八鄉鄉委會主席梁福元說,政府規劃新發展區,預留安置棕地活動的土地太少。他說單是元朗南已有逾千個貨櫃場,受影響棕地達100公頃,但政府只預留了11公頃為露天貯物及工場用地,並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