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選戰利器 網絡名人效應
朝野政黨把宣傳戰聚焦在社交媒體上,讓手機戰火瀰漫;另外則是力邀重要領袖站台。
馬來西亞選舉進入投票前夕,看守首相納吉與在野黨聯盟希盟領軍人物馬哈迪分別在投票日前的晚上十時,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隔空交戰。納吉在其家鄉半島東海岸的北根選區通過電視台現場直播,馬哈迪則是在其選區浮羅交怡通過臉書網上直播,對全國選民發表最後的訓詞,向選民,尤其是游離選民發出感召,以給予執政黨最後一擊。
這是在野黨首次在大選中通過全國聯播的方式,向選民發出重要指示,反映出在野黨人善用網絡科技對抗執政黨掌控平面及電子媒體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讓人看到,馬哈迪雖然已是九十二歲高齡,對新科技的跟進卻並不遜色於年輕人。
也許是因環境所迫、資源缺乏,競選期間在野黨的電子網絡應用遠比執政黨強。十天的競選期裏,在野黨明星候選人除了在本身競選的選區,還到各個重要選區助選,過短的競選期及廣闊的競選地域限制了他們,但電子網絡連線方式讓各政黨得以從數百里外向各個選區的選民發表演說,以彌補人力所不及之處。
本屆大選也讓人看到社交媒體的重要性。在上屆大選,在野黨人利用臉書進行文宣攻勢,為他們在城市地區取得良好的選戰成績。過去五年來智能手機的普及令朝野政黨把宣傳戰聚焦在大馬人最流行的whatsapp上,選民每一天都能收到無數朝野的文宣作品,包括歌曲、漫畫、文告及領袖的視頻,讓手機戰火瀰漫。
本屆大選另外一個看點是朝野力邀重要級領袖站台,以增強選民的信心。執政黨獲得大馬羽壇一哥李宗偉及亞洲航空創辦人東尼站台,在野黨則獲得執政黨巫統三名元老前財長達因、前國際貿工部長拉菲達、前新聞部長萊斯亞丁的支持。負責馬新高鐵計劃的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前任主席賽哈密也支持選民求改變,而希盟在投票日前夕也發表文告,宣布獲得一名旅居香港的大馬富商及國家石油公司前任主席等企業界人士支持,在希盟成功推翻國陣後協助希盟政府推動財政改革。
在野黨擔心,許多選民經過兩屆大選改朝換代失敗後出現改革疲勞症,不願在本屆大選出來投票。不過因選委會刻意定下工作日而非休息日為投票日,觸怒選民,而在野黨製造「王對王」的選戰策略營造緊張選戰氛圍,成功催谷選民出來投票。在投票一、兩天前,於海外工作的約五十萬名大馬選民猶如春節回鄉紛紛回國,為他們的土地的未來投下神聖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