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同學都知道大學有開辦文化研究課程,但此課程要讀什麼?是否逛博物館、看古典音樂會、研究非主流電影就等如研究文化?嶺大文化研究四年級生楊曉臻一句道出課程真義:「文化不是深奧難明的東西,身邊很多東西都是文化,讀文化研究就是以理論框架及批判角度,去疏理日常生活。」 影相拍片落田 研究感興議題 文化研究四年級生楊曉臻(Steve)表示,文化研究系內有一金句「Culture is ordinary」(文化是日常的),「文化不是需特意去尋找的東西,就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隨手可及」。他對城市發展的議題感興趣,當年入讀嶺大文學士,二年級時選文化研究作主修,其後到非牟利機構實習,有機會一嘗與城市規劃相關的工作,「需到東涌訪問居民,汲取不同年齡層人士的生活習慣及意見,繪製社區地圖,了解東涌居民對大嶼山發展計劃的想法」。Steve說,部分科目的功課不一定要交論文,他們可以交相集、短片等,而且常有活動教學,如他曾於「文學與文化」課後去耕田,教他印象深刻,「我們於課堂上討論了有關農夫困局的文學作品,之後就親身耕種體驗。下田前後我們預留時間,討論世界農作物收成的情?,延伸到全球貿易、機因改造食品等議題。文學作品的故事雖是虛構,但也與現實息息相關,帶來啟示」。他鼓勵有意修讀文化研究的中學生,以感興趣及關注的議題出發,嘗試做研究,「不需太正統,也不用鑽得太深,以日常記錄方式進行已很好」。 嶺大文研 雙軌制收生 嶺大文化研究採用雙軌收生模式,學生可於聯招選報「大類收生」的文學士(JS7100),二年級時再選擇主修文化研究,或直接報讀文化研究(JS7606)。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Lisa)說,如學生對周遭事物有好奇心及具敏銳度,喜歡思考及關注民生問題,可考慮報讀此課程,「課程中會讀到關於媒體、文學、城市、空間規劃等科目,我們希望學生可從身旁的事物作微觀思考,引伸及串連到社會及國際議題,訓練批判思考。舉例說近年大家喜歡看韓劇,不單是劇中的愛情故事吸引,劇情可能探討當前社會現象,更關乎軟實力及全球文化流通等議題」。 重學術思考訓練 文化研究強調學術訓練,學生要參考學術文獻蒐集資料,也要將所學的理論用於社會,因此課程設有3個學分的實習,於二年級或三年級暑假進行,為期兩個月。Lisa表示,實習不單是「職前訓練」,更期望學生了解其實習機構所關注的文化及社會議題,她指畢業生遍佈不同行業,曾有僱主向校方稱讚畢業生能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文化不會是突然冒出來的東西,一定有其歷史。透過學術討論與前人的分享,希望啟發學生思考,有獨立、靈活的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 文:伍琬妮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明路—生涯規劃 第27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