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墨、紙、硯乃「文房四寶」,也是開店24年「石齋」售賣的物品,這類文房店買少見少,石齋亦於昨日結業。老闆兼書法家黃博錚說「有始必有終」,未因小店結束而不捨,只慨嘆讓喜愛書法之人聚腳的地方愈來愈少,讓人接觸書法的渠道也如是。
為村校寫招生紙 過海學書法結緣
年屆72的黃博錚說,「我不是天生鍾意寫書法。」他30多歲時,在離島鄉村學校任文書,每年招生都要寫「紅紙」到各村張貼。當時他不懂書法,每次都要到村內找人幫忙,「有年突然覺得,寫張紙有何困難」,便報讀香港大學校外課程書道班,每周乘船渡海到彼岸學書法。
學了兩年書法,打算大顯身手,「點知學校開始用電腦派位,不用再寫紅紙喇!哈哈哈!」雖無用武之地,他卻因此與書法結緣,也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
逾20多年前,村校校長換屆,黃博錚「見自己識寫點字,就試試不打工,去教囉」。他辭職轉行,租舖教書法,詎料只有數名學生報名。適逢有一文房店因租務問題,找上黃博錚的小店寄賣文房用品,其後該店雖沒再寄賣,「我都洗濕個頭,就賣落去,一賣就20幾年」。
集民間創作成掛曆 延續25年
位於尖沙嘴山林道、逾500呎的石齋昨結業,聞說蔡瀾、劉德華都曾光顧,書法愛好者紛紛趕在結業前懷緬一番,不少更謂「石齋不只是一家文房店」。石齋原址在油麻地登打士街,約有2000呎,放有筆墨、桌椅,顧客可即席揮毫試筆,又可「打書釘」研究書法,不少書法愛好者在此聚會,其後成習慣,每周雅聚,取名「石齋之友」。
所謂「雅聚」,確如古代文人,黃博錚稱,大家帶來名書法家作品一起研究,「一撇一橫,怎寫、誰寫,都可研究一晚,大家師承不同老師,又可切磋」。開店同年,石齋集結不同民間書法創作印成年度掛曆,連續25年未有停製,外地書法愛好者也藉此了解香港書壇創作。
老闆書法篆刻屢入選雙年展
黃博錚的書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問他哪份作品最滿意,他斬釘截鐵地說「沒有」,「眼高手低,愈見識得多,就愈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他解釋,書法能呈現筆者書寫時的心情和氣氛,「書法是藝術品,跟印刷品不同,其可貴之處是獨一無二」。
黃博錚強調,做書法家「唔使奏P」,常希望大眾可多接觸書法。他指出,以前所有小學生都要學寫毛筆字,「一人買一支毛筆,市場都大好多,現在文房店市場狹窄,不太有人肯做,亦少一個地方研究」。
嘆港人節奏與書法不合
現時要寫作或記錄,只需一部電話或電腦,黃博錚慨嘆:「書法不合香港人生活節奏,愈來愈少人了解。」石齋結業,他仍希望讓更多人接觸書法,「書法有其價值,可以讓人穩定情緒,成日都想同社工合作,推動長者寫書法,不過一直都找不到社工有興趣做」。
明報記者 李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