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殯儀業神秘面紗 穗夫妻檔:少去喜宴 從不與人說再見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人生必經,殯儀業界中人專送大眾最後一程,惟因傳統社會對死亡忌諱多,他們大多很低調。內地傳媒訪問一對業內夫妻檔,揭開行業神秘面紗。
《南方都市報》日前訪問廣州市一對從事殯儀行業的夫婦。丈夫張忠(化名)入行近10年,是一名遺體收斂工,妻子洪寧(化名)則隨丈夫入行,現為陵園管理處宣教部講解員。
兩人在軍隊認識。張忠1996年入伍,2009年轉業至廣州市殯葬館。他指入行時因殯儀館需要人手,轉業時沒太多猶豫。作為運輸組成員,他常要到「第一現場」收斂遺體,首次看到一排遺體時「後背生寒,渾身起雞皮疙瘩」,但只能自行調節心理,盡快適應:「我覺得運氣還比較好,第一次出車接運的是正常病故的逝者,遺體看起來跟普通人無異,只是沒有了呼吸。」然後見多了,也就習慣了。
交接遺體時他須確認逝者資料,檢查遺物及遺體是否完好,紀錄遺體損傷、傷痕等;再以專用材料將遺體包裹送上靈車運到殯儀館。他和同事有時忙得大年初一也要上班,幾乎每天每小時都在待命,入行多年「也說不清接送了多少逝者」。
張忠表示,對他而言溺水的遺體最難收,因泡水後遺體會發脹、四肢張開,需以布條令四肢恢復到位;意外或跳樓身亡者身體或有殘缺,也要盡量收集完整。如現場環境惡劣或交通不許可,他甚至要背蚇艣樲鬙h,曾有逾200磅肥胖死者,需4名同事合力才能走8層樓梯抬上靈車。
其妻洪寧隨夫入行,入行前就連殯儀館、墓園都未去過,轉職後從沒難受或害怕之感。她指當墓園管理員時管理的骨灰多達8000多個,平日要做好寄存、檢查及骨灰堂巡查,絕不能出錯,後來轉到宣教部負責烈士紀念館講解工作,主要向賓客講述200多位烈士事[。
由於職業較敏感,雖然父母態度開放不反對,惟總有親戚感到不吉利。如遇結婚、滿月等喜慶場合,他們很少收到請帖,但理解這偏見不會放心上,就算人家邀請他們也會「識做」,大多只給人情,絕少出席。
入行後社交圈子變小了,兩人少到他人家作客,新年也不拜年,亦從不會與人說再見二字。面對讀小六的兒子,他們沒詳細說明工作性質,但兒子知道他們在何處工作。為免孩子受歧視,他們也特意交代兒子不要告訴同學或朋友父母做什麼工作。
因為工作,兩人更明白生死無常。張忠說他每天出車見太多生離死別,讓他更珍惜當下及愛惜身體:「生命就只有一次,生命很脆弱,時間很寶貴,我們都要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