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莫迪自強大計 要求戰機印度製造
這次印度戰機招標值得注意的地方,除了金額龐大,還有官方指定的條件之一:中標者須有至少85%戰機在「印度製造」,方式為找尋戰略伙伴或印度生產機構。換言之,這批戰機需要由外國生產商與印度企業合作——當局最近提倡新的企業戰略伙伴模式,寄望帶入高端國防科技到印度。這點正好與總理莫迪的「印度製造」大計一脈相承,為此政府更在兩年前否決軍方擴大外國戰機訂單的要求。
全球最大武器進口國 盼可自產
自獨立以來,新德里少有將焦點放在軍事範疇,直至莫迪(圖)上台才有改觀。莫迪2014年上台後不久,即公布印度經濟願景,表明印度要晉身全球製造業強國,鼓勵外資支持「印度製造」,軍備生產也不例外。莫迪期望可以建立本土軍工產業——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印度自2012年起一直是全球最大武器進口國,卻不像假想敵中國般擁有國防基建和技術去製造自己的軍備。
但分析人士認為,即使印度與外國廠商達成印度製造的協議,新德里要達到軍工自產,仍有漫漫長路。英國諾丁漢大學專家阿登尼(Katharine Adeney)去年向《新聞周刊》直言,印度本土基建並未發展到可以滿足國防需要。
莫迪豪言2020年七成自產 專家指可笑
2015年,印度軍方曾提出在向法國達梭航太訂購36架戰機的基礎「加碼」,但莫迪政府駁回,指資金不足,反過來要求軍方徵召改良版的本土產Tejas-Mark 1A戰機,問題是該戰機的研發並不順利。
莫迪曾豪言要在2020年前做到七成印度武器本土生產,但阿登尼坦言目標「可笑」,直言恐怕要數十年時間才能接近。另一關鍵是印度的國防支出不算高。印度尋求軍工自產,一來是想成為全球強權,二來是應對來自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威脅,但其去年的525億美元總支出,遠比中國的1.04萬億元人民幣(約1651億美元)為低。(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