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年初完成市區植樹研究,發現路邊樹木有各種問題,包括樹種過分單一、所選樹種未能配合環境等,以致要耗用額外資源保養樹木,樹木更有倒塌風險,威脅途人安全。發展局表示會根據結果研究制訂香港街道植樹指引,以「植樹有方,因地制宜」為原則,提供本地較少栽種但適合於街道種植的樹木品種,並因應街道環境、樹木耐污染能力等因素選擇品種,首批上榜名單約有80種,包括日本楓樹、彩虹雨樹、琴樹榕及假柿樹等。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發展局過去有就路邊樹木管理制訂各種指引,包括修剪和護理等,為路邊樹木品種制訂名單屬首次。
發展局:豐富植物群助抗病蟲害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繁盛生長的園境植被是保障樹木健康和公眾安全的最有效預防策略之一,當局研究制訂植樹指引,目的是為配合策略性街道樹木種植及城市林務管理工作,提供本地較少栽種但適合種植的樹種。發言人解釋,豐富多樣的植物群更能抵禦病蟲害,可防止樹木大量枯萎或過早衰退,所以日後部門在選擇樹種時,在考慮該場地的特有條件及相關持份者的意見後,也可參考新指引。
政府消息稱,發展局2008年曾委託港大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研究,當時已發現市區樹木品種過於單一,路邊數以十萬計的樹木中,73%是外來品種,餘下27%是本地品種;所有路邊樹木之中,九成是小型樹木,餘下一成是大樹。發展局最近委託顧問再調查,發現市區路邊樹木共有554個品種,但首20種常見樹種如細葉榕、台灣相思、洋紫荊、白千層和血桐等,樹的數量已佔去49%。
過去太集中部分品種 常見樹根迫爆磚
消息人士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本港過去植樹缺乏全盤規劃,挑選樹木太集中部分品種,「種來種去都是十多廿種樹」,部分與周圍環境不協調,例如在狹窄行人路旁種植細葉榕,以致不時出現樹根迫爆地磚;種錯樹亦會令樹木對抗病蟲害能力下降,近年俗稱「樹癌」的褐根病快速在市區樹木之間傳播就是例證,當中逾30棵古樹已遭移除,大部分更是樹齡數十年的細葉榕。
發展局表示為選擇合適的樹木,要考慮樹木屬性是否配合環境及設計目標。根據顧問說法,當局今後引入樹種時會考慮兩種屬性:
一)基本屬性:即樹木在城市街道環境生存和維持生理功能的基本能力,例如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木質強韌度等。研究會為建議的樹種就每項標準作詳細檢視,任何未合乎基本屬性的樹種均不會考慮;
二)價值屬性:即該樹種對生態、城市街道或其他方面的重要價值,例如樹種大小、生態價值、提供遮陰的程度、耐污染能力和根系特性等。
當局日後在路邊栽種新樹時,將盡量揀選符合新指引的樹木品種,逐步取代現有的常見品種。
發言人續說,研究會將香港各類的街道園境佈局按道路等級、綠化帶位置、大小和街道環境分類,然後就不同街道類型建議合適的樹種作參考。
顧問倡設大型樹木資料庫
消息人士表示,政府希望透過新的植樹指引,引入城市林務概念,全面及有系統地管理市區樹木,以提升行人安全、生物多樣性及景觀。
顧問報告又建議落實新指引後建立大型資料庫,包括路邊所有樹木的基本資料,長遠可加入樹種特性、樹木成熟周期及維護需求,以及適合種植該種樹木的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