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中國外交並不難
有些對中國外交感興趣的朋友說,有時候看不太懂中國的外交作為。這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中國與西方話語體系不同,二是對中國的歷史背景了解不夠。
例如「兩會」就是頗具中國政治特色的制度安排,與歐美國家議會不同,也與本港立法會不同。若不了解這種制度安排,想洞悉中國政治運作,就會有一頭霧水的感覺。
筆者欲借《明報》一角,試從中國角度,筆談對國際和外交問題看法,希望不致妄議國政,貽笑方家。
任何一國外交都離不開內政,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正是此意。對中國外交尤須關注此點。因為中國是單一體制國家,中央與地方沒分權,而是中央政令自上而下貫通到底。外交涉及國家最高主權和根本利益,因此只能政出北京,且決策權高度集中於中央層峰,任何部門、不同高級官員即使表態有所不同,但立場應絕無差異。
內政影響外交 緊密聯繫
正因這種特性,中國外交與內政聯繫十分緊密。即官方所說,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換言之內政發展方向一定會影響到外交事務。
比如說,去年中共召開了十九大,確定了2050年前後的發展方向,外交事務自然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因此,中國外交的核心使命就是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把「朋友圈」盡可能擴大,伙伴盡量爭取多一些。
外交不僅受現實和發展方向影響,也脫不開歷史和文化。過去數千年,中國是唯一文明未有中斷的國家。歷史的經驗提供了觀察今日中國外交的大量樣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外交還是有相當的可預測性。
無論對中國了解深淺,總會知道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行為方式總體看中規中矩、謙虛謹慎、穩妥內斂。外交是國與國的交往,更是人與人的交往,個人行為方式的集合便是一國外交風格的反映。所以,「以和為貴」、「與鄰為善」、「天下一家」這些說法不止說說的口號,而真的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或許有人會舉中國近年在釣魚島、台灣、南海這些問題上的立場,指中國外交來似乎趨強硬了,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似乎與中國宣示的「合作共贏」有些矛盾。
行徑舉措體現文化歷史
其實,中國對發展中國家一向有很多「讓利」之舉,唯獨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寸步不讓。這也與中國的近代歷史有關,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極為慘痛的外來欺凌,這種欺凌基本上所有西方大國都有份參與。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但歷史不可能遺忘,故此,中國人對任何覬覦自己領土和侵害主權的行為極為警惕和反感。同時,中國在有關爭端上又是非常克制的,比如一直主張並實踐「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若有外國得寸進尺,以小欺大,不要說政府,中國的民意都會「寸步不讓」。
外交部長王毅上周四在「兩會」舉行的記者會,建議各位可以仔細看看,再想一想。何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