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享年101歲
新華社周二證實,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圖)今晨於香港逝世,按農曆計算享年101歲。
饒宗頤1917年8月出生於廣東潮州,從事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超過80年。新華社形容饒宗頤「學養廣博而專精」,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及上古史等。
1949年到香港的饒宗頤,從事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至今已有著作100多種及論文1000多篇。
人民日報亦發表文章,簡介饒宗頤的生平,形容饒宗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和書畫家,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
文章又指饒宗頤的學問成就涵蓋國學各方面,精通梵文,與已故的國學大師季羡林齊名,在學界稱為「南饒北季」。
林鄭月娥在行政會議前說,非常敬重饒宗頤,形容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密切,過去10年在不同場合得到對方的教晦。去年10月曾邀請饒宗頤和家人到禮賓府茶聚,當時饒宗頤的健康不錯。
香港警方於周二凌晨2時35分,接獲饒的女兒報案稱,父親在跑馬地雲地利道的家中暈倒,救護員到場將饒宗頤送往香港律敦治醫院後證實不治。去年8月,饒宗頤剛過完100歲生日。
饒宗頤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饒宗頤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
藝術方面,饒宗頤於繪畫、書法造詣尤深,擅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曾得到張大千的讚賞。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自成一格。
饒宗頤1949年來港,1952年曾於新亞書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1968至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至1973年,饒宗頤回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饒宗頤教授於1978年退休,其後在中國大陸、澳門、台灣、日本、法國周遊講學,退休後擔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並於2003年獲中大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饒教授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頭銜,包括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
饒宗頤最後一次在香港露面為去年10月19日,他與家人應邀到禮賓府茶敍。他當時健康狀況良好,精神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