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 C. 視乎情?
情?一:不能「背誦範文」。
評卷員若發現有一定數量的考生文章的結構和立意十分相似,按其專業判斷,可推斷該等考生應為依據相同的文章寫作。同學若存僥倖心態,應考時以事先備妥的「範文」回應題目,生吞活剝地搬字過紙書寫,則同學的文章必評為下品!
註:考評局出版的《考生手冊》明言「考生切勿背誦『模擬作文』應試,倘若發現作文卷有背誦成分,該部分將不予評閱。」
情?二:要「背誦範文」。
提升寫作能力其中一項關鍵是閱讀優秀文章,所謂「巧婦難為無米炊」,學生畢竟人生經驗有限,透過閱讀的累積就是要為自己「開多幾扇窗」,豐富想法及想像。然而,同學「背誦範文」時應該含英咀華,汲取當中的精華。臨場應考時應靈活轉化,以回應寫作要求作為「剪裁」內容的依據,多加思考,適當時再加以增刪情節,這樣才能勇摘星辰!
(2) C. 視乎情?
情?一:考生必須回應題目的全部。這方面的判斷主要依據題目指示我們如何看待引文。
•若引文乃說明寫作要求,考生必須細究引文的意義,並由此得出寫作的規限。
•若引文是寫作要求的其中依據,一般而言,題目會有字眼指示,指出引文的內容乃回應的其中依據。
試看2013年試題:
「今早媽媽打掃的時候,瞄一瞄玻璃窗外鄰居晾曬的衣服,便批評到:『看,那新鄰居真馬虎!衣服還是污漬斑斑,洗得一點也不乾淨。』女兒聽後,一言不發,走到窗前仔細打量,隨即抹掉窗上的灰塵,說到:『這不就乾淨了嗎?』媽媽恍然大悟,不乾淨的不是別人的衣服,而是自己的窗子。」
試就這個故事對你的ㄤo,寫作一篇文章,談談如何消除偏見。
分析:題目中的「就」及其賓語「這個故事」,清楚表明學生必須先分析引文,然後才對「如何消除偏見」提出建議。若學生沒有探究引文,貿然表達對消除偏見的建議,則其表現可想而知。
情?二:
考生不一定須回應題目的全部。
若題目的用字沒明確要求同學依據引文回應,則引文僅為導引或寫作內容的舉隅。如:
有人說憤懣會惹來負面的影響,有人說憤懣會帶來正面的效果,有人說處理憤懣需要智慧……試以「談憤懣」為題寫作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憤懣的看法。
分析:題目只要求學生就「憤懣」表達想法,未有進一步明言要依照引文作出分析,可見引文只是舉隅或提示,考生可自行構思寫作。
(3) B.不是
考評局提供的「人名」是有其深意的(只為筆者分析)。同學只要深思這些「人名」的意義,自會發現當中蘊含中國文化精神!試看右表。同學下回選用人名時,不妨思考人名背後的意義!
(見表)
(4) C. 視乎情?
一般情?下,寫作「扣題」乃致勝的關鍵。然而在以下情?「扣題」,反而會得出負面效果。
情?一:
同學素知「扣題」乃爭分的手法,所以在行文間,無論是否需要,都不斷重複題目焦點的字眼,文章寫來自會令內容和句式變得拖沓累贅,讀來頗為乏味單調。這種「扣題」反而失分不少。
情?二:
同學行文間應時刻留意意念是否合理相關,在關鍵處才點題,而非追求書寫關鍵詞的多寡。這樣「扣題」才能致勝。
[語文同樂 第2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