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步入劣食年代(下) 香港好的食肆買少見少,美食反而愈來愈多,當然不是沒有可能,不過現實並非這樣美好。幾乎每日都有不同的Foodies推介自己發掘的美食,形容地方的用語不外乎「隱世、夢幻、適合hea」,描述食物的也不離「好食、抵食、必食」,究竟香港真的是遍地美食?還是Foodies一心為推介而推介,只求有穩定的曝光率,維持網民觀看、點擊、分享的次數?若Foodies逐條片收錢錄製,不理好壞,全部「真心」推介,這只能夠說是廣告,而不是美食推介。 不過這類商業化的、水準不一的Foodies,正正為大眾所追捧,彷彿就是飲食界的KOL,甚或是美食家。Foodies能不能中肯品評食物的優劣,見仁見智,但問題是很多網民不去分辨,盲目跟從,還認為迎合大眾趨向的必定是美食。將「飲食風潮」等同於「美食認證」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風潮堶惜ㄓ謈食,同時有水準一般的食物,甚至有劣食混雜其中。Foodies經營自己的業務,並沒有錯,怕是怕到了氾濫的程度,鼓吹飲食消費,只顧謀一己利益,將所有食物都打造成美食。真正的美食只能默默耕耘,或許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當美食變得街知巷聞,網民就會一窩蜂去「朝聖」、「踐踏」,食店十之八九水準下滑,然後又回到業主加租的問題。 部分食肆著意「吸客賺錢」,當然不會放過Foodies的軟性宣傳,在商言商並無不對,但有些食肆不做好本分,食物水準「不似預期」,就急著要宣傳,也不接受網民的留言批評,找一大堆Foodies來做「偽個人」推介,「刷」知名度。可惜多說無謂,網民最終還是會乖乖就範,陷入「多人講、多人食就是好食」的無限輪迴,旁人、朋友如實批評一下,就會換來「不懂吃」的指摘,彷彿不跟隨大眾就是錯。 那麼食店會怕影響水準嗎?當然不怕,因為水準本來就不怎麼高,加上來吃的也不怎麼懂吃,所以當他們名利雙收,就不會再怕「負評」,因為「多你一個客唔多」,你不來,還是有人日夜來排隊。Foodies的酬勞亦已經「袋袋平安」,急著去另覓「可造之材」。網民依舊帶著「先入為主」的美食概念,在門外等候,然後入去坐下、不看鏡頭自拍、為食物留影、修圖打卡,吃罷說句「真是很好吃」,完成任務,再急著看有多少人讚好。有時活在自己標準所營造的美食世界,確實比較輕鬆快樂,字典堶惆S有「劣食」二字,劣食自然就不能影響你。 文﹕蕭欣浩 -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語文同樂 第29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