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觀影盤點
2017是不錯的觀影年,洋洋大觀,應有盡有。再千篇一律的超級英雄片,也交出《盧根》及《神奇女俠》至少兩部好片。致勝之道,在於「人味」,《盧根》狼人跟小女孩感情,《神奇女俠》說角色由純真到入世的成長,俱很深刻。
先數數我的年度十大電影。
《沉默》 沒有話說,擅「救贖」命題的天主教徒史高西斯,改編遠藤周作名著,把十七世紀日本打壓葡萄牙教會歷史,拍得深沉悲壯,比多年前的日本版更好。巨浪滔天,修士翻山涉水,歷盡身心折磨,看得人膽顫心驚。表面上,棄教與否只在一念,骨子裏,禁制全是徒然,人總可以在樊籠中找到自由。Andrew Garfield完全擺脫過去小子形象,普渡眾生。
《柏德遜》 占渣木殊繼續從容雋永,寫出一個跟小鎮同名的詩人暨巴士司機。規律的生活、重複的結構、 傻呼呼又自說自話的妻子,換來的不是鬱結埋怨,反是生活情趣,一草一木皆可入詩。今年證明,Adam Driver是可造之材,《沉默》的他瘦骨嶙峋叫人看傻了眼,在《柏德遜》性格祥和,到年底的《星戰》又回復躁動,三形象截然不同。
《爸不得你快樂》 德國Maren Ade編導出最別開生面的父女故事, 老父玩世不恭,滿腦鬼點子,戴假髮假牙即換身分。女兒事業心重,一頭栽進日理萬機工務;雖平步青雲,但處處得看老闆臉色。「快樂」原來是個很重的詞,「你快不快樂」回答起來,毫不輕易。父女一場即興表演,非常合拍,卻暗示父女曾心心相印。影片收結得出其不意,餘音裊裊。
《殘影》 華意達(Andrzej Wajda)走了,他的遺作慶幸在去年正式公映。創作及思想自由可貴,但不是人人敢向暴政說不,前衛畫家示範出什麼叫不亢不卑。 華意達晚年剛中帶柔,對不公義、平庸之惡依然充滿怒火,同時又細膩拍出畫家跟女學生及女兒感情。「殘影」留痕,華意達逾六十年作品的養分與啟迪,一定可以延綿下去。
《逆權司機》 一石激起千重浪,影片成了talk of the town,「光州事件」是搜尋器關鍵詞。它優勝在劇本,從順民角色出發,刻劃由「藍絲」到「黃絲」變化。宋康昊功不可沒,韓德友誼不用語言,已經刻骨銘心。誰不聯想到六四或九二八?2017標記香港「回歸」廿年,「五十年不變」原來是戲言。再過幾年,我們還再看到《逆權》麼?
《我,不低頭》 人間有情,無情的只是政府及制度。堅盧治沒有章法的章法,大量用淡出過場,全片不用配樂(卻給予George Fenton credit)。不是官員眼中的「階層」或「數字」,片名開始告訴我們,他是個有名有姓的人。 新時代什麼都「智能」,傳統手藝一文不值。還幸盧治有顆善心,小孩家境貧困,本性依舊純真,知道關懷及報恩。
《情繫海邊之城》 Lonergan慢工出細貨,2000年至今只導過三部片,例不虛發,每次都擲地有聲,《情繫》算是三部中最渾然天成力作。初看像閒話家常,慢慢才發現不堪回首的過去,讓人扼腕心碎。不止Casey Affleck無懈可擊,演侄兒的Lucas Hedges亦令人五體投地(炙手可熱,難怪Lady Bird及《廣告牌殺人事件》兩部好片都有他)。
《英倫戀曲》(Ethel & Ernest) 原來是Raymond Briggs的繪本書,2016年拍成動畫,去年有限度的在影院放。跟《我,不低頭》異曲同工,影片名稱兩主角,就是Briggs不見經傳父母,Briggs以作品獻給曾經歷二戰的工人階級雙親。從繪本借來的輕柔調子,娓娓交代戀人幾十年際遇, 溫和不濫情。兒子嫌煩母親嘮叨,但當再沒人對他噓寒問暖時,他只能在腦裏追憶了。
《打死不離三父女》 都說港片沒優勢,不是合拍片什麼,而是一直忽視死症:劇本。看韓片《逆權》及印度片《打死不離》,就知道好劇本多關鍵。 《打死不離》是典型「三幕劇」、運動類型,細節豐富、連「中場休息」都計算精確, 兩個多小時一直牽引觀眾神經。「頭髮」是女兒兩次心態轉變的外在符號,暗示她有沒有下定決心。城與鄉,畢竟是有分別的。
《編寫美好時光》 今年乃「鄧寇克年」,先後看到路蘭的《鄧寇克大行動》,還有《編寫》及《黑暗對峙》(Darkest Hour)。《黑暗》今年才上映,稍後再談。《編寫》讓編劇過程形象化,小小秘書肩負起振奮民心要務。真實與虛構不重要,最重要是電影的力量。一封年度給電影情書﹕安坐影院,感受觀眾受你的電影牽動,哪有比這更幸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