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用途計劃出爐 荃灣薄扶林作龕場
【明報專訊】為增土地供應,政府研究發展岩洞。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前完成制訂《岩洞總綱圖》,劃定48個策略岩洞區,提出多項用途,包括寶馬山倡議作室內泳池、摩星嶺倡議作殮房等。署方資料顯示,48個岩洞區最少有28個與郊野公園範圍重疊,佔整體岩洞區近六成。
土拓署檢視48個岩洞區狀G後,上月公布各岩洞區《註釋》,詳列各岩洞區面積、地質、環境、發展潛力及限制等資料。48個岩洞區總面積約4600公頃,相等於242個維園,當中11個於港島;5個於九龍;32個位於新界,包括7個位於大嶼山。
岩洞區面積由30多公頃至近200公頃不等,最小的位於梨木樹孖指徑,約33.2公頃;最大的位於屯門,約196.3公頃。按署方倡議,大部分岩洞適合發展康樂或體育中心、配水庫、貨倉等用途。
獨摩星嶺岩洞擬作殮房
港島11個岩洞集中在南區及東區,當中筲箕灣及寶馬山倡議作零售、康樂體育中心、室內泳池等用途,署方表示因該處交通便利,居民容易前往,有潛力發展額外社區配套;黃竹坑、班納山、田灣山等岩洞則倡議作葡萄酒儲存,因黃竹坑現有不少葡萄酒儲存設施,認為具潛力作貨倉空間。
至於面積逾73公頃的摩星嶺岩洞,因政府擬將域多利亞公眾殮房遷至該岩洞用地附近,署方倡議可作靈灰安置所及殮房,是唯一獲建議作殮房的岩洞;建議作靈灰安置所的岩洞還有薄扶林、荃灣北及荃灣東。至於油塘及近秀茂坪的大上托兩個岩洞,署方特別倡議作飲食用途。
28個重疊郊園 議員促審慎研究
《註釋》資料亦顯示,最少有28個岩洞區與郊野公園範圍重疊,當中藍地、屯門、九逕山、白石坑的岩洞區與大欖郊野公園重疊;馬鞍山、亞公角、飛鵝山的岩洞區與馬鞍山郊野公園重疊;大圍東、大圍西、尖山、筆架山東及獅子山西的岩洞區,則與獅子山郊野公園重疊。
土拓署在《註釋》表示,制訂岩洞發展建議時,要根據《環評條例》及《郊野公園條例》,考慮發展項目涉及的潛在環境限制,並做環評,以確定環境影響及所需的環境緩減措施。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尹兆堅表示,不少岩洞區均涉及郊野公園範圍,擔心政府藉發展岩洞「試水溫」,最終目的是開發郊野公園,認為政府要再交代。他又說,雖然岩洞用作靈灰安置所可減低地區反對聲音,但質疑實際操作會涉及不少難題,包括春秋二祭期間的人流疏導及交通等,要審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