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進入新時代
電池回收勢成大市場

[2017.11.22] 發表
▲要回收鋰電池並不容易,主要問題在於各車廠採用的技術不同,難以同一方法分解電池。

【明報專訊】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上周推出全球首款電動貨車,同時展示全球最快量產跑車,是帶動電動車進入新時代的象徵。電動車興起,外界關注的是大量電動車電池產生的環境問題。不少商家覬覦這個新市場,希望憑新技術拆解電動車電池,但有三大問題要克服,包括成本效益、回收技術和業界接受程度。

電動車鋰電池入報廢期

舊款電動車採用的充電池是現時一般汽車使用的鉛酸電池,這種電池面世多年,回收技術成熟,能夠將96%材料回收再用。電動車近年漸受歡迎,鋰電池有快速取代鉛酸電池之勢。

市場顧問公司Roskill預計,到2025年,電動車的鋰電池佔全球市場的九成。鋰電池回收現時仍未盛行,而電動車鋰電池逐步「到期」,情況開始改變。

車廠技術不同 回收鋰電池不易

回收商面對多個問題,首先,由於電動車廢棄電池量不足,回收商暫時難以取回投資和營運成本。加拿大回收鋰電池初創公司 Li-Cycle指出,要回收鋰電池有利可圖,首要是回收電池大部分不同部件。業界說,一枚1,000磅重的鋰鈷電池蘊含價值大約6,000美元的可回收物料,較低價值的鎳鈷電池也值1,700美元。

要回收鋰電池並不容易,主要問題在於各車廠採用的技術不同,難以用同一方法分解電池。現時大部分回收商採用「熱冶術」(pyrometallurgy),回收電池的金屬,但這一般只能取得鈷或少量鎳。自2006年起,回收鋰電池的比利時公司優美科(Umicore)算是目前歐洲最先進的金屬回收商,它除了「熱冶術」外,還採用濕式流程(hydrometallurgy),抽取鋰、鈷和鎳,之後循環再造新汽車電池。加拿大金屬回收商美國錳也運用原本用作處理低級錳礦的技術,據說能從電池回收100%的鋰(Lithium)、鈷(Cobalt)、錳(Manganese)、鋁(Aluminum)和鎳(Nickel)。

需求急增 電池物料有價

現時電池物料供不應求,有價有市,如能有效回收電池的稀有金屬,會是一門大生意。電動車銷量預計由現時每年少於100萬輛急增至2021年的1,400萬輛,原材料數據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估計,到時需要每年增產3萬噸鈷和8.1萬噸鋰,才能應付電池需求,但同年回收的鈷只有每年1.16萬噸,比現時的7,100噸多約六成,遠未能滿足需求。

現時全球的鋰大多來自智利,阿根廷和澳洲的鋰礦相繼投產,可增加供應量。然而,鈷的情況嚴峻得多,因為全球絕大部分的鈷,源自戰亂頻生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鈷的價格今年已上升1倍。

回收電動車電池業方興未艾,但汽車生產商是否願意使用,卻是另一回事。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運輸研究中心分析員蓋恩斯(Linda Gaines)指出,輪胎生產商至今仍不太願意採用回收橡膠製造新輪胎,部分原因是擔心責任問題。

更多經濟要聞
皇銀躋身 全球30大銀行
【明報專訊】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躋身全球重要銀行名單,扮演穩定世界金融體系的重要角色,它是加拿大首間銀... 詳情
消費者網上購得反斗小猴膺品
【明報專訊】今年聖誕節暢銷玩具「反斗小猴」(Fingerlings)驚現膺品,消費者舉報,有人在著名網站Amazon與Walmart.com... 詳情
美股新高
11月21日上證指數+0.53%,深圳+1.44%。標普五百高開,高見2601,整天企在高低位,收2598,+16點。美元兌主要貨幣多跌,美... 詳情
鴻海非法加班組裝iPhone X
【明報專訊】《金融時報》報道,在蘋果主要代工商鴻海的鄭州工場,有高中實習生非法加班,組裝蘋果iPhone X,以趕上延遲的訂單。 鴻海... 詳情
蘋果刪中國軟件平台程式
【明報專訊】蘋果公司(Apple Inc)周二說,它在中國的軟件平台(app store)刪除多項應用程式,包括Skype、微軟的聯網電話與...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