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工程吸二氧化碳反射陽光 B計劃抗暖化惹憂慮
早前上畫的荷李活電影《人造天劫》(Geostorm),講述氣候異常下人類利用高科技改變天氣,結果弄出大頭佛,這情況未必天方夜譚。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A計劃」希望接近幻滅下,以往科學界主流嗤之以鼻的「B計劃」——地球工程,近期再次成為對抗暖化的寵兒,但同時再次燃起民眾憂慮,擔心這類大規模改變地球環境做法可能帶來不可預見的嚴重後果。
成本高昂 副作用難料
所謂「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就是運用工程手段解決現時地球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中針對全球暖化,地球工程主要走兩個方向,分別是吸收二氧化碳和對抗陽光(圖表)。前者的做法包括製造過濾二氧化碳的機器或人造樹、在海中「施肥」以刺激浮游植物大幅繁殖、生產生物炭和大量植林等,後者則主要透過反射陽光阻擋熱力,例如灑鹽將海洋上的低層雲變得更白,以及令高空的卷雲變薄減少吸熱,甚至在太空安放反射鏡。
在對付二氧化碳方面,瑞士一家公司今年5月推出全球首座商用吸收二氧化碳廠,利用渦輪機將大量空氣吸入機器內,機器的濾網能隔濾二氧化碳,在飽和後濾網會加熱至100℃將之釋出,然後排到儲存缸,再賣給汽水廠、溫室等。雖然現時每噸二氧化碳的吸收成本高達600美元(售價為300美元),但廠方相信,隨着技術成熟,將來成本會大跌至100美元。另外,科學家也在研究於海中釋放大量鐵質,刺激浮游植物大幅繁殖吸收二氧化碳。不過,浮游植物死亡時會耗氧,可能導致海洋出現更多死亡地帶。
反射陽光的技術爭議則遠較吸收二氧化碳為大。美國哈佛大學兩名氣象學家計劃於明年秋天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試驗場,發放一隻吊艙上配備推進器和傳感器的高空氣球,然後在平流層噴灑反光懸浮物,如二氧化硫、氧化鋁和碳酸鈣等。然後氣球吊艙上的傳感器會測量粒子的反射率、它們在什麼溫度下會分散或結合,以及與大氣層中其他化合物如何作用等。今次實驗的基本理念已有實證,過去多次火山大爆發導致成千上萬噸的二氧化硫排向天空,讓之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全球氣溫都有所降低。不過,以往火山爆發地區會出現降雨減少情況,導致旱災,影響農作物收成,二氧化硫亦會破壞臭氧層,人工懸浮物對氣候的影響不容忽視。
英國牛津大學氣候研究計劃主管艾倫(Myles Allen)說:「值得關注的是,我們不知道研究的規模要多大。」此外,艾倫指出這類研究可以由一個國家,甚至一間公司單方面實行,但足以影響鄰國,國際如何監管也需盡快解決。
有學者更質疑,這類地球工程治標不治本兼轉移視線。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轉變專家小組(IPCC)前副主席范於佩爾塞勒(Jean-Pascal van Ypersele)說:「這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視線被轉移。吸收二氧化碳就意味着我們可以無限期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