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共享經濟 sharing / collaborative economy
【明報專訊】共享經濟沒有劃一定義,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鄧淑明指出,共享經濟一般是指把閒置的資源,包括資金、房屋、汽車等物品與個人知識、技能、經驗,透過互聯網的社群平台與他人分享,從而獲得收入。提供短期住宿的Airbnb、由兼職司機接送的Uber,被視為共享經濟的例子。
■今日香港
Uber爭議
電召車中介公司Uber 2014年進入香港市場,一般有車牌及私家車的人已可加盟及受訓成為Uber司機,Uber再從車資抽佣獲利。港府認為服務涉「白牌車」(即車主未領有出租汽車許可證經營載客取酬業務),曾拘捕逾20名Uber司機,最少7人被裁定非法載客取酬及沒有「第三保」。
事件引發各界對本地法例追不上創新科技及共享經濟的質疑。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2017年6月撰文稱,政府有責任帶頭檢討及把共享經濟的營運者納入規管,必要時提出修改法例。但政府立場強硬,創新及科技局批評Uber「知法犯法」,「以創新共享經濟為藉口,謀取自身商業利益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Airbnb爭議
網站Airbnb讓大眾短期出租民宿,其網頁指出,至今提供的住宿體驗遍佈全球逾6.5萬個地方。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為,共享經濟是世界潮流,港府應在創新科技上「破舊立新」。但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李漢城認為,住宅變為出租民宿的做法是剝削傳統酒店業,若無領牌,更是非法行為。他指出,外國偏遠地區酒店分佈稀疏,令出租民宿普遍,但此情G有別於滿佈酒店的香港。
■現代中國
中國共享熱潮
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支持分享經濟(即共享經濟)發展,內地即掀起共享熱潮,出現各種共享概念,如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2017年2月公布《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預計未來幾年內地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約40%增長,到2025年共享經濟規模將佔國內生產總值20%。
「偽共享」氾濫
《明報》財經專欄作家李曉佳2017年6月指出,內地共享經濟的繁榮景象遭到愈來愈多質疑,如所謂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實際的市場需求有多大。另有質疑指部分共享平台是通過企業力量,人為地創造需求和向市場投放資源,而非利用閒置資源,只是「偽共享經濟」,本質是租賃經營,藉「共享」之名收租獲利。
監管不力 共享亂象頻生
全國人大代表周學東表示,政府管得多或扼殺創新,不管又可能與現有的城市管理制度衝突。以共享單車為例,監管不足令胡亂停放、私自加鎖、破解單車開鎖密碼等亂象頻生。重慶共享單車營運商「悟空單車」2017年6月宣布倒閉時,直指逾九成車找不到,同年7月「3Vbike」更因「大量單車被盜」而停止營運。
■全球化×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資源共享達可持續發展
共享經濟強調分配閒置資源作充分利用,同時減少浪費和個人消費,以達到可持續發展。如流行於部分歐洲城市的「社區雪櫃」主張自助分享食物,減少剩食及廚餘;本港推廣家品「以租代買」平台Gaifong主張以互相借出或租用家中物品取代購買,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全球化
全球共享經濟大勢
會計事務所羅兵咸永道(PwC)2015年11月發表研究報告,估算共享經濟的全球經濟效益於2025年將達3350億美元(約26,028億港元),當中旅遊、汽車共享、金融、人力資源、音樂和視頻串流5個範疇最吃香。研究另外訪問1000名美國成年人,顯示44%受訪者熟悉共享經濟,逾七成更認為自己會在未來兩年成為共享經濟的消費者。
[通通識 第4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