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幾個月來,我不停在想一件事,究竟單憑個人的力量,可不可以隻身到社區採訪,兼顧拍攝、訪問和錄音?雖然預計去熟悉的地方,但因為缺乏經驗,要與素未謀面的街坊傾談,難免有點膽怯。9月的一個星期六,天陰,中午下了一場大雨,我知道屯門井財街正準備舉行一場地區活動。去還是不去?望著新買的腳架,好像看到自己的決心。雨停了,我執拾好器材,背著相機和腳架,從學校出發,開始一趟社區的探索。 區外人年輕人專程來 井財街一帶算是老區,由我小學時候到現在,建築物都沒有太大改變,唯一的新樓還在興建當中。印象中除了便利店,甚少有連鎖店進駐,大部分都是老店、小店,各自走不同的風格。近年屯門市中心的發展逐漸飽和,更多店舖選擇到外圍的小區發展,井財街也多了新式、貴價的商店,當中以食肆居多,吸引傳媒報道,不少區外人和年輕人專程過來,井財街亦愈來愈為人所認知。 英式酒吧的門前,掛起串串畫作,圖畫堛漫悼D與店舖,都切合活動的主題「井財的奇幻漂流」。與在場的插畫師Jason Tommy談起,不論展覽或是派發的明信片,都是他與學員的創作成果,希望能與街坊分享。我將鏡頭聚焦在攤位旁邊的幾張矮_,學員即席為街坊描畫人像。執筆起稿的大學生海豚說,在街頭邊聊天、邊畫畫,感覺特別親切。對面被畫的朋友,不是當區的居民,她笑著接受訪問,覺得這次經驗很有趣,日後會多來遊逛。 發掘公共空間的可能 左面幾步的陳先生在井財街長大,他和太太陪同女兒靜候插畫師描繪。陳先生稱這區變化不大,不過一直受到忽視,希望區內有更多類似社區活動,可讓大眾參與。閒談過後,我拿起器材隨著阿晴走,進去她父母開的涼茶舖。阿晴本來不是活動的學員,當社工到訪店舖、說明原意時,她就決定參加,想為居住的地方出一分力。站在阿晴旁邊的父母,看到女兒落手落腳,覺得活動很有價值,會全力支持。主事的Kim與小敏,在鏡頭下提到活動的目標,希望能細聽街坊的故事,增加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發掘公共空間的可能性。 小社區就是這樣的地方,即使一個人,不需要覺得陌生,只要肯多踏一步,主動說句「你好」,多瞭解週遭的事物,街坊自然會分享更多的經驗和趣事,讓你融入其中。一個人到社區,其實並不孤單。 文、圖:蕭欣浩 文:蕭欣浩 作者簡介﹕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語文同樂 第268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