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資會昨公布今年度的傑出教學獎得主,表揚優秀教學表現和成就的教授,得獎名單包括無國界醫生前香港區主席陳英凝,她促成中大與牛津大學在港設立亞洲首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並致力發展知識建構,講求學生在學習時也要系統地記錄知識,令各地大學或人道救援中心都能更了解亞洲的人道救援做法,互相取經。
中大蘇可蔚城大團隊同獲獎
另外兩張獲獎名單分別為中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可蔚,以及由5名教師或博士組成的教師團隊。是次遴選委員會由5名教授、博士和中學校長組成,評審準則需採用以學習者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教學表現卓越、對所屬範疇有深厚認識,以及考慮其在教與學方面的往績、當今成就和領導才幹等。每組得獎者(個人或團隊)可得50萬元獎金,當中45萬元須用作教學用途,5萬元為對獲獎者的鼓勵。
陳英凝是災害與醫療人道救援專家,她於2006年、SARS發生後3年獲招攬入中大,有感港人抗災意識薄弱,毅然加入,並要求一定要讓她在學校舉辦人道救援、救災訓練,最後如願以償,還在中大成立亞洲首個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中大現時又提供與災害和人道救援有關的網上課程,免費開放予全球,唯一要求是要與使用者互動,學生需提供當地受災例子、要求幫助等,豐富教材。
要求學生記錄災區實况 研究防災
為了讓學生更能主導學習,陳英凝在內地挑選了10多個受極度貧窮影響、遠離基本醫療設施或嚴重受災的少數民族所居地,帶學生前往救災,「學生以為教洗手等手板眼見工夫,但那些地方沒水沒電、言語未通,如何教?沒電很多設備也用不了,計算也只能筆算」。她又要求學生記錄當地經濟和情况,返港研究,其後再返回同一個地方,教授災民和當地的非政府組織,盼他們能多加留意,減低下次受災風險。
心理學角色扮演 深化教學
另一獲獎者為中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可蔚,她認為傳統教學把學生置於被動位置,故經常按學生要求改變教學模式和內容,盼可教授學生的真正所需。此外,蘇教授的學生主要來自心理學系,將來較大機會從事臨牀心理學家等工作,她認為要讓學生及早了解病人心理和所面對困難,提出學生透過3人角色扮演,分別扮演為治療師、病人和觀察者,模擬真實情境,令學生明白治療師與病人間的角力,從而深化所學,令體驗更「落地」和「貼地」。
最後一張獲獎名單為城大教師團隊,他們提出讓「探索、創新」精神貫穿學科,要求取「A」級成績的學生不只答對、做對學科要求,還要顯示出自己敢於挑戰所學並加以引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