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萬兒童與祖父母同住 增29%
「子女債」還不清續代養孫兒 「隔代家庭」增難為了祖父母
【明報專訊】因為家庭變故而導致兒童失去父母的看護,要由祖父母承擔起撫養責任的家庭,被稱為隔代家庭(Skip-Generation)。這類家庭在加拿大的數量呈逐步增長的趨勢,華人社區中這樣的家庭雖然不多,但同樣也面臨祖父輩與孫輩之間溝通交流困難的情況,希望社區能給予更多的關注。
哈奇森(Louise Hutchison)和丈夫夏普(Dave Sharp)把孩子撫養長大之後,原本要享受輕鬆愉快的生活,但他們的女兒因為醉酒駕車而被關押,他們只好把3個外孫女都接到自己身邊來照看。3個小姑娘的年齡分別為9歲、6歲和3歲。
在昨日公布的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加拿大每10名兒童中有就有3名生活在非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中。這些孩子的長輩或者單親,或者是繼(養)父母,也可能是完全失去父母。
其中,大約有3.25萬名14歲及以下的兒童,完全與祖父母居住,這一數字比2015年增加了約29%。
Vanier家庭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斯平克斯(Nora Spinks)稱:「隔代家庭中, 祖父母成為孩子一生中主要的成年人,沒了父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去世,或者是必須逗留在世界其他地方,或者因為他們患有精神疾病而無法看護孩子,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被監禁而失去監護權。」
數據顯示,這類隔代家庭的數量最多的地方首先是西北地區、緬尼托巴省和沙斯寸旺省。上述兒童中,有3%至6%的小朋友居住在這些地區。在其他省份,這類兒童所佔的比例低於2%。
哈奇森稱,最大的問題是讓孩子們快樂,同時情緒也保持穩定,因為小孩子和不可依靠的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經歷過如同地獄一樣的生活。哈奇森的女兒經常酗酒,高興起來就與男友瘋狂做愛,完全不管孩子是否肚子餓,或者是讓孩子們在車裏孤獨地等候。
多華會安居輔導部主任趙煒希表示,他們機構曾幫助過兩個這樣的華人家庭。其中一家是孩子的媽媽去世,父親則蹤影全無;另一家父母離婚之後都丟下孩子不管,讓老人來接手。
「有一家是老爺爺照顧一個8歲男孩,但那男孩非常頑皮,很難管教,最後只好由保護兒童會接管。另外一家的婆婆覺得和孫輩很難溝通,而且自己還要打工掙錢,經濟狀況不良,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幫助。」
但趙煒希稱,在多華會幫助過的數以千計的各類家庭中,像這樣的隔代家庭還是少數。
加拿大新華人聯合會的李振利主任也表示,她知道的華人社區內的隔代家庭數量也很少,但正常家庭中同樣也存在老人和孫輩之間的溝通難題。
「老人對待孩子,可能會比孩子的父母更細心,照料得更周到,但對孩子的需求,成長中的需要難以理解,因為這與時代的變化有關係,而老人過往的經歷讓他們難以理解。」
舉例來說,小朋友們很喜歡的萬聖節,父母可能會願意去一些大型派對用品商店,花費五、六十元購買一套裝扮,但祖父母可能就覺得,反正每年都要換新的行頭,不如去一元店買一些便宜的就好。小朋友看在眼裡,自然覺得祖父母吝嗇。
李主任說:「還有就是吃飯的問題,有時候小朋友鬧脾氣不肯吃,父母就想不吃就不吃,餓着。老人家就急得不行,追在後面非要讓兒孫吃,結果惹來孫輩更大的不滿。」
再加上語言的障礙,老人家要和孫輩溝通也有困難,孫輩根本不願和老人用中文溝通。
「相對來說,祖父母輩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孩童也是弱勢群體,如果少了父母這一輩,兩個弱勢的聚在一起,很可能問題發生了也得不到及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