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端午節前夕,道教聖地河南洛陽老君山舉行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送槲包祈福活動,百名道士在老子像前圍着巨型太極八卦陣包槲包糉,場面壯觀。隨後,道士們舉行祈福法會,將事先包好煮熟的槲包糉、香包進行祈福免費送與遊客。
(中新社)
xch0529_08.jpg
模特穿糉葉比堅尼
亮相北京玻璃棧道
5月27日,北京石林峽景區舉辦「糉情飄香話端午」活動。在距崖底400多米的世界最大玻璃觀景台上,模特身著糉葉比堅尼開始「凌空漫步」,曼妙的身姿與清新迷人的自然風光相結合,讓遊客在炎炎夏日里在峽谷之間,欣賞了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風景。
(中新社)
xch0529_01.jpg
端午節將屆,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等外籍生,共同製作肉糉,歡度佳節。
xch0529_02.jpg
菲律賓甜糉 Suman。
xch0529_03.jpg
越南糉南方款式為長形。
中華美食糉子文化 香傳東南亞
糉子不僅是端午節應景美食,也象徵中華文化的傳承,隨着華僑的腳步,糉子文化跟着流傳東南亞,糉子不僅是共同美食文化,也是共同語言,在東南亞想吃糉,只要用台語講「肉糉」(bah-tsang),多半不會有錯。
網路上有則趣聞,某老外讚歎中華料理,大嘆「你們中國的漢堡太美味了,就是外面這層皮不好咀嚼。」笑話是誇張了,但糉子確實「香」傳在華人文化圈,用糉葉包起米飯與各種餡料,跟老外上下麵包一夾的吃法很不同。
泰北糉類似台南部糉
糉子來到東南亞各國,有的保持家鄉味,有的因地制宜,使用在地素材變特色,比方說新加坡融合娘惹(土生華人)文化添加南洋香料。不變的是名稱沿襲閩南話或潮州話,菲律賓的肉糉叫「Machang」,印尼與馬來西亞稱為「Bacang」,泰語糉子發音也跟台語差不多。
在木柵市場開店賣越南食品的蘇英葉,每到端午前特別忙碌,她的糉子很受越南僑民喜愛,記者造訪前一天,她吩咐要趕在早上10點之前,以免賣光。越南人逢年過節都吃糉,跟台灣一樣,越南糉也分南部糉與北部糉。
北越糉包豬肉,形狀正方形;南越糉包鹹鴨蛋搭配綠豆仁與肉餡,形狀長條形,可蒸熟吃或切片油煎。端午節會特別包三角形糉。
立平是泰國潮州移民第三代,她回憶過去在泰北老家,每到端午節媽媽都會包糉子,分送親朋好友,糉子內餡為三層肉、蝦米、香菇與花生,奢華一點就加干貝與栗子,用糉葉包好後下水煮熟,作法類似台灣南部糉。
她說,端午節屬於華僑的節日,泰國人多半不參與。
在菲律賓觀光局上班的Daphne說,吃糉子是華僑傳統,端午節時上市場購買或者自己包肉糉。而菲律賓人不愛華人的鹹肉糉,他們喜歡吃一種叫「蘇慢」(Suman)的甜糉,用竹葉或香蕉葉將糯米包起來蒸熟,沾白糖或椰粉糖吃。
新加坡娘惹糉加香料
新加坡傳統的「bak-zhang」,以豬肉、荸薺和蘑菇為餡料;另受到娘惹文化影響,衍生出使用燜豬肉、五香粉和糖漬冬瓜為餡料的糉子。當做甜點吃的「Kee-zhang」純用糯米製作,不加餡料,沾白糖或椰糖漿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