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核危機中的中日外交差距
5月1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宣布派遣直升機航母「出雲」號出港支援在日本周邊執行任務的美軍補給艦。「出雲」號是2015年下水的大噸位新艦,是海上自衛隊離島防禦作戰體系的核心。奇怪的是,本次任務在5月3日即宣告結束,且「出雲」號的執勤海域是在相對比較安全的太平洋房總半島和四國附近,而非直接面對朝鮮的日本海。在朝鮮半島劍拔弩張之際,日本派出一艘輕航母去執行如此簡單的短期護航任務,意圖何在?
日本的崇美心態,往往是觀察日本外交走向的重要指標。外界解讀本次日本派遣航母護航美軍,往往從美日同盟的角度切入。但自2012年安倍上台以來,日本日益顯示出意圖通過加強同盟來凸顯獨立自主防衛能力的傾向。相比過去的日本領導人,安倍可以說是近年來少有的擁有清晰戰略思考和外交執行能力的日本首相。總的來說,安倍的國家戰略徘徊於「對美追隨」和「獨立自主」之間,在堅持日美同盟的同時,特別強調日美之間的對等性和日本的自主性。然而,這一心態在現實中卻遇到了困境。2016年末,特朗普入主白宮,迫使日本需要分擔更多軍費,令日本政界一度陷入恐慌。2016年末出版的日本《東洋經濟周刊》分析,如果東京決定放棄美日同盟,日本將需大幅增加軍備,獨力建立本國的航母機動部隊、核潛艇部隊和太空監視系統,日本的國防費用將由現在的約5兆日圓猛增至9兆日圓。也就是說,日本目前每年承擔駐日美軍5000億日圓的費用,是相對便宜的選擇。日本意圖凸顯本國的獨立自主,但現况是,以日本目前的國力難以獨力應付周邊安全威脅。
「出雲」號的象徵性出動,就是這一矛盾心態的體現。日本既想凸顯日本在核危機中的存在感,又怕捲入和朝鮮的直接軍事衝突,於是選擇了在相對安全的太平洋給美軍補給艦護航。事實上,朝鮮核危機給安倍提供的,是修憲的外部環境。5月3日,安倍公開表示意欲在2020年完成修憲,在憲法第9條加入自衛隊合憲條款。相比數年前自民黨內部要求建立國防軍的修憲草案,安倍本次的提案顧及聯合政府內公明黨的要求,維持了自衛隊的名稱。日本國內估計,安倍意圖在2019年對俄北方四島問題上取得突破,屆時在外交勝利的背景下聯合公明黨等保守黨派,於2020年在國會和國民投票這兩個層面一舉通過修憲案。
回過頭來看中國。中日對美認識的最大不同是,日本認為美國是維護世界秩序的穩定力量,而中國認為美國頻繁通過發動戰爭來推動民主,是世界秩序的麻煩製造者(敘利亞的亂局和「伊斯蘭國」的誕生就是反面教材)。因此,日本少有在國際場合和美國公開唱反調,而中國常常不掩蓋和美國的意見分歧,本次核危機就是一例。
5月初,中國前駐英大使傅瑩發表有關朝鮮核問題的長文(其英譯版全文刊登於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回顧了美朝外交交涉的內幕和兩國走到今日之僵局的過程,提出了不少新鮮觀點。傅文中的幾點特別值得留意:1)美國對朝軍事壓力的成效是有限的;2)朝鮮的經濟並沒有外界所想像的那麼糟糕;3)美國國內的「政治正確」影響了美國在對朝外交上實施必要妥協。傅文特別指出,利比亞卡扎菲政權棄核後遭美歐聯軍攻擊而導致政權覆亡,是朝鮮堅決意圖擁核的重要原因,暗示美國需要先於朝鮮作出承諾。
中美共同解決朝鮮核危機的態勢,目前已漸漸形成。據日本共同社9日報道,在中國斡旋下,特朗普政府已開始考慮在朝鮮放棄發展核武的前提下展開和平談判。據稱,北京建議美方考慮:1)對朝鮮實施經濟援助,作為放棄核武開發的交換條件;2)結束美朝敵對關係,締結和平協定;3)啓動美朝邦交正常化談判。據外交人士透露,美朝外交官員已經在挪威接觸,東北亞核危機的化解露出了一線曙光。
中國此次如果成功幫助美國化解朝鮮核危機,特朗普政府未來在其他外交事務上又將如何對中國投桃報李呢?這恐怕是日本外交噩夢的開始!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
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