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哥華華埠成為加拿大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的銅匾昨日正式揭幕,表彰溫市華埠在加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份爭取華埠成為加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馬清石表示,下一步就要爭取華埠成為聯合國文化遺產,希望各有心人繼續眾志成城。另外,昨日同時揭幕的還有兩塊銅匾,分別紀念兩名華埠歷史人物:有「溫哥華非正式市長」之稱的黃文甫,及白人助產士葉妞莉(Nellie Yip Quong)。
昨日的揭幕由聯邦公園部統籌,慶祝活動則由溫哥華中華會館、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溫哥華市政府、溫哥華華埠傳統文化委員會以及中山公園主辦。慶祝活動首先在中山公園內舉辦VIP招待會,然後在文化中心林思齊堂舉辦揭幕儀式,除了三級政府及中國駐溫哥華總領館均有代表出席外,華埠各大僑團都有列席,參加者約有三、四百人。
「慶祝傳承溫哥華華埠歷史文化」委員會主席馬清石昨日在發表演說時表示,最初推動溫市華埠成為加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兩名大將——華裔建築師韋業祖及加國華僑史大師Ed Wickberg教授——已經仙遊,雖然無法參加昨日的慶典,但兩人的家人也有到場慶祝。
馬清石稱,溫市華埠能名列國家文化遺產名單上,是因為大家成功指出片打街上的11棟歷史樓宇,有着非常強的特色,這些中西結合特色的建築物固然有超凡歷史價值,然後這些大樓內的堂所所存起的文化遺產更是無價之寶,例如中華會館中就保有一張十九路軍三名將軍的合照,相信是世上唯一;而黃氏公所裡則保留一張玻璃底片,上面有全加第一名華人飛機師的肖像。加上華埠中保存的其他文化例如祭祖、粵劇、功夫、棋藝等,都凸顯了華埠的文化價值。他說,華埠在得到加拿大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的地位後,他下一步就計劃推動華埠「入聯」,希望能成為聯合國文化遺產,呼籲有心人繼續努力達到這個目標。
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則表示,華埠在1880年代已經出現,比溫哥華成為一個市還要早;而黃文甫當年更有「非正式溫哥華市長」之稱號;葉妞莉與華裔葉光結婚,在當年歧視異族通婚的年代,更成為了愛情偉大的一個象徵。
提名葉妞莉成為加拿大歷史人物的,是溫哥華島大學歷史學家林慕珍(Imogene Lim)。她說,葉妞莉與華裔葉光結婚這段異族婚姻,不但在當年歧視的氣候下屬於罕見,其實當年華人男子能夠在本地結婚也是罕有的,因為在排華法下,本地華人女子非常稀少,華裔社區基本是一個「寡佬社會」。在這背景下,葉妞莉不但成為本地華裔社會的一部分,更成為為華裔爭取權利的重要人物,改善華人獲得本地醫療照顧的權益,她除了為500多名嬰兒接生過外,對於一些沒有人要的嬰兒,她也一力領養下來,對社區作出的貢獻非常大。
提名黃文甫成為歷史人物的是本地歷史學家及作家王容倫(Larry Wong)。他說,在推動加拿大放寬移民法的努力上,黃文甫相信是溫哥華華埠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擔任中華會館總部主席的11年期間(1948-59),每年他都飛去渥太華遊說聯邦修改移民法例,不論那個是執政黨,他都堅持親身遊說。可以說,1967年後加拿大終於成立移民計分制度,以不分種族的客觀計分方法——包括年齡、語言能力、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等——挑選移民,這都有黃文甫在背後的影響。
負責國家公園部的環境及氣候變化部國會秘書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稱,黃文甫及葉妞莉對加國華裔社區的無私貢獻,到今時今日都有影響,當加國慶祝150年國慶時,像黃、葉這般對加國文化傳統作出如此重大影響的人士,必須得到國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