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劇」回歸 投射公眾期望
日前,在內地播出的反腐題材劇《人民的名義》受到熱議之際,另一部公安部的反腐大劇《國家行動》即將登陸央視。分析認為,近年不斷加碼的反腐力度逐漸得到民眾認可。而公眾對反腐進程的關心,除了官員「被帶走」消息傳出後的街談巷議,同樣投射到對反腐題材劇集的圍觀熱情上。
「冬眠」10年 乘打貪風潮再現
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內地曾湧現一大批優秀的反腐劇,並一次次掀起輿論高潮。但隨着反腐劇的熱播,一些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也開始氾濫熒幕。2004年4月,因數量氾濫,廣電總局先後整頓反腐劇和涉案劇,驅逐出衛視黃金檔,反腐劇自此進入長達10年的「冬眠期」。
觀察人士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持續、深入推進。反腐鬥爭對公眾而言,既有一定的距離感,又有現實的痛感。對反腐內幕的關注,不是簡單地獵奇或窺秘,而是一種懲治腐敗、整肅政風的公共預期,公眾期待透過反腐劇的切入觀察未來反腐的態勢。
副國級奸角首現
在此背景下,停滯多年的反腐劇亦迎來了新生的契機,而首部「解凍」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更是打響了反腐劇的頭炮。據悉,從2015年1月至今年2月,廣電總局立項的當代反腐題材劇達10餘部。此外,最高檢影視中心繼《人民的名義》之後的又一部檢察題材力作《因法之名》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作為中共十九大的獻禮劇碼,《紀委書記》也將於下半年播出。
據報道,最高檢政治部宣傳部的官員曾提出,文藝作品中的腐敗分子可以是更高級別的官員,結合現實中央打擊腐敗的力度之大和落馬官員級別之高,文藝作品中大可不必局限於一定之規。影視行業人士分析稱,此前的反腐劇中,反面角色最高級別是省部級,但《人民的名義》中首次出現了副國級,雖然只有聲音「出鏡」。這些無疑都釋出積極的信號,反腐劇將進入新的階段。
北京學者指出,當前反腐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紮堆播放反腐劇的確有市場和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未來同一題材的反腐劇要有新意才能更持久,否則此類題材的收視熱潮會很快消退。現實中反腐有了大突破,腐敗得到一定遏制,贏得了民心,反腐劇才會有突破,才能觸動公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