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食物及衛生局在2013年成立委員會檢視精神健康政策,討論近4年,昨公布《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加強支援嚴重精神病患者,改善個案管理計劃下個案經理與病人比例,初步目標於3至5年內由1:47(即1名個案經理平均照顧47名病人),降至約1:40,長遠檢討是否再有改善空間。政府消息人士承認,精神科醫護短缺,舊症覆診平均見醫生僅7至8分鐘,情G不理想需要檢討,惟沒提供尚欠多少人手才可紓緩情G。 倡擴大「有條件釋放」涵蓋範圍 葵盛東h於2010年發生定期覆診的精神病人持刀斬人案,造成兩死三傷,觸發社區治療令的討論,即強制部分病人在社區接受治療。檢討委員會認為,現時不是適當時機引入社區治療令,因欠缺實質證據證明其成效,但建議改善《精神健康條例》下的「有條件釋放」機制,包括把涵蓋範圍由現時有暴力傾向病人,擴大至有自殺風險的病人或已惡化至可能對他人構成危險的病人。 三成精神病患者屬嚴重個案 報告指出,現有15萬名18至64歲精神病患者接受醫管局治療,據悉,截至去年12月31日,其中4.9萬名患者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等嚴重精神疾病,佔整體約三成。醫管局在2010年推行「個案管理計劃」,為居於社區的嚴重精神病患者提供深入及持續支援,約1.5萬人曾受惠,現有322名護士或社工等出任個案經理,每人同時照顧40至60人,至去年底,個案經理及病人比例約為1:47。報告建議把比例降至1:40。 「一般精神病診所」建議盡快擴展 醫管局於2015年起於九龍西及九龍東聯網試行「一般精神病診所」,提供精神科、臨H心理學家及職業治療師的跨專業支援。報告指出,計劃初步成效理想,半數曾於該診所治療的患者毋須再到精神科專科門診跟進,建議盡快擴展至其餘5個聯網。報告亦建議加強培訓基層醫療人員,由普通科醫生處理醫管局轉介的穩定個案。 明年料推新機制及早識別認知障礙 專家小組亦為輕度及中度認知障礙症患者制訂醫社合作模式,政府就此於2月推行為期兩年的「智友醫社同行」先導計劃,護士、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等,在地區中心提供支援。消息人士稱,政府已委託港大檢討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並制訂新版本,及早識別早期認知障礙症患者,預料明年推出。 倡培訓基層醫護 醫生:須設考核 據醫委會名冊,本港現有365名精神科專科醫生。關注精神健康政策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表示,政府若希望基層醫療醫生協助處理有精神健康問題的病人,須釐清如何培訓,並設考核制度及提供持續進修機會。他又認為公私營合作有助加快公營系統精神科服務的輪候時間,相信業界願意協助。他說,醫生須與病人深入接觸,方可建立關係並獲病人信任,覆診若只見醫生7至8分鐘肯定不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