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填海疑超範圍 環保署:面積符要求即可
【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早前出現海堤崩塌,承建商需加大臨時填石平台以鞏固海堤,然而臨時填海區伸出約90米,超出環評報告規定的50米。路政署解釋該區面積並無超出環評及刊憲範圍,最快年中拆除,將海牀還原。
承建商負擔加固海堤費用
20多名立法會議員昨到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範圍視察。香港接線海堤早前被揭發兩處崩塌,路政署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管理處處長李偉彬稱,受事件影響,承建商需將臨時填石平台加厚,以鞏固永久海堤。加固工程牽涉的額外費用將由承建商負擔,但承建商未交代具體金額。
環評報告要求臨時填海面積不超10公頃,亦規定只可由永久海堤向外延伸50米,但記者綜合高空圖及現場觀察,發現部分臨時填海區伸出約90米。另環評報告規定須於填海邊界5米範圍內設置隔泥幕,但隔泥幕距離臨時填海區約100米。被問到是否違反環評規定,李偉彬無正面回應,只說環評要求已非常清晰,而當局有持續監測臨時填海區的面積,確保不超10公頃。今年中或之後承建商將移走臨時填海區,回復海牀原貌。
陳淑莊:已去信要求交代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淑莊稱,委員會已去信當局,要求在一至兩周內交代事件。環諮會委員、長春社副主席侯智恒認為,臨時填海區必須同時符合環評報告提出的闊度及面積限制,若施工範圍有變,應重新申請環境許可證。
環署﹕隔泥幕獲准搬位
環保署表示現沒證據顯示有違反環境許可證,環評報告內所列出的50米乘2公里臨時填海工程範圍,只是估算臨時填海所需10公頃面積的簡單假設,只要實際填海範圍不超出27公頃的永久填海及10公頃臨時填海面積,環評報告結論繼續有效。署方又指出,因很多船需在填海工程地點出入,隔泥幕不能設置在填海邊界5米外位置,路政署已於2012年根據環境許可證條款修正隔泥幕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