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家長也應留意溝通的質素。中大教育心理學副教授伍斐然提醒家長,即使小朋友分享的不是家長最感興趣的話題,也需要聆聽及反應,否則久而久之,子女便不願意跟父母分享想法。 孩子能分辨家長交流誠意 伍斐然表示,家長應與子女從小建立良好溝通關係,首先是投其所好。小朋友感興趣的範疇往往並非家長最感興趣的,「例如打機過關,對他們來說是天大喜訊,很想與父母分享,但家長可能對學業較有興趣,心忖『打機浪費時間』,便很快繞過話題,說一些家長想知道的;小朋友懂分辨家長是否有心與他們溝通,故較佳做法是先聆聽小朋友想說的,才談家長想談的,這是對小朋友的尊重」。 她表示,家長若與子女關係好,子女又真的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及體諒,子女日後遇到人生的抉擇或引誘時,都會不抗拒跟父母傾談;反之,若子女認為父母從不對自己喜愛的事感興趣的話,「父母日後想與子女傾,子女都不想傾」。 不少家長因催促子女做功課引發親子衝突,伍表示,若子女不願做功課,應先了解背後原因,再對症下藥;如子女為看足球賽事而拒絕做功課,家長可跟他們商討如何在兩者間找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