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學:識食,也是一種尊重
【明報專訊】你上一次出國旅行是什麼時候?港人到外地的次數愈來愈多,也更為頻密,但無論你是追星購物,還是進修體驗,種種目的背後,不免會遇到文化差異所衍生的問題。新聞不時也有這類報道,例如港人到日本的居酒屋,完全不為品嘗食物,全程只點小量前菜、飲料,自顧拍照、聊天,還留下帶來的外賣垃圾。這些為了滿足一己欲望的疏忽,對食店欠缺尊重,漠視當地文化,已不單純是個人的事,也影響當地人對港人的觀感。
在國外碰到前所未遇的情?,有時不失為融入當地的好機會。我在日本博多旅行,曾閒逛到一家叫「ろボソよボモ」的店,店家專賣手打烏冬,別無其他。拉開趟門,還未踏進去,中年的店家見我不是當地人,就從廚房快步走出來,用英文說了兩件事:只有日文餐牌和不可拍照,再接一句「OK?」。為了一試,我當然說沒問題。
回歸進食最初的原意
店內裝修、擺設以木為主,是傳統日式小店格調,加上柔和的黃燈光,有種家的溫暖。被店家「突擊」提問後,亂了覓食的步伐,最後真的點錯餐,女店員端來一客特大的冷烏冬,又再笑?叮囑不能拍照。「既來之,則食之」是我旅遊的座右銘,每每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在暑氣逼人的夏天,?過冰水的烏冬像一梳白玉,咬下去有種活潑的抗衡,沾上?和芥末混和的醬油,不覺就全都吃光了。後來才發現,「ろボソよボモ」開業於1882年,回想店家在廚房埋首搓麵岌捄N麵,原來自己吃的不僅是一碗烏冬,而是傳承百年的手作技藝。店家希望食客能夠專心品嘗食物、感受環境,令進食回歸到最初的原意,這完全可以理解,由體驗形成的記憶,當然比拍照深刻得多。
旅遊有時候是一種學習,不妨嘗試多些觀察和模仿。「人類ノス?類」是大阪一家評價不錯的拉麵店,我頭三次到訪都沒有光顧,因為不太了解店的規矩,加上排隊的人太多,不論早午晚都有二十多人在店外,排隊坐?等候。第四次我終於鼓起勇氣,坐在人龍最後面的位置。食客都很有秩序,排前面的人進店,後面的就移前補上,看似有種默契。有點出乎意料,我不到半小時就能進店,意味?前一批食客都很有「效率」。進店後點了一款叫「原點」的拉麵,湯底是鰹魚湯加醬油,另外選了薄燒豚肉和玉子。店員的服務很好,應該說是恰到好處,他們會為長髮的女顧客送上束髮橡筋。顧客進食時,店員只會在身後工作,勤快地往杯堨[水,但絲毫不會打擾。待食客享用完整碗拉麵,店員才雙手遞上紙巾,顧客也識趣,明白拉麵之旅將要結束,抹嘴後就結帳「衝線」。我細味齒頰的餘香,推門離開,外面仍坐?有增無減的人龍。
圖:作者提供、網上圖片
文:蕭欣浩 -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