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壩截水流 國際級濕地漸乾
內蒙瀕危「遺鷗」失家園
【明報專訊】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年出現嚴重生態問題,這個2002年被收錄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保護區被中央督察組指「生態功能已基本喪失」,2008年湖水就曾徹底乾涸。當地官員歸咎於降雨太少,不過內地記者及研究人員調查發現,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才是濕地萎縮的最大原因。
《新京報》報道,在鄂爾多斯乾旱少雨的沙地上,曾經有一個10餘平方公里的駝形鹽鹼湖泊吸引數以萬計的鳥類棲息繁衍,其中包括世界級瀕危物種遺鷗(Ichthyaetus relictus)。2001年,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面積達155.7平方公里,是中國唯一一個專門以遺鷗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保護區,翌年即被收錄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湖面每年減1.6平方公里
令人意外的是,此後保護區湖水面積逐年減少,從1998年最大時的10平方公里,到2003年以後平均每年減少1.6平方公里。保護區東勝管理站站長任永奇指,近10年保護區湖水時有時無,2008年甚至完全乾涸,此後幾年雖然恢復一點,但也面積有限。任永奇說,今年整年,因為濕地面積太小,駐足的候鳥數量有限,而且這個以遺鷗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湖心島由於缺水而消失,已沒有遺鷗前來繁殖。
對於湖水乾涸的原因,多家政府機構及多名官員均歸咎天災,東勝區區委宣傳部郭曉軍表示,「那個是靠雨水,降水量少的話湖水就少」,東勝區林業局副局長苗荔亦稱,「東勝是乾旱地區,降水少海子就乾旱了,治理主要還是靠降水,沒有其他辦法」。
環保部﹕保護區生態功能已喪
但曾多次到遺鷗保護區調研的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表示,「這個肯定是不對的,不能什麼都怪天災……這麼大的湖泊現在沒有了,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游的河流被阻斷了,建了十幾個壩哪還有水?」多份研究結果顯示,保護區的主要徑流雞溝河全長18.5公里的河道上,至少建有16座淤地壩。
上月12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內蒙古自治區反饋督察情況,其中措辭嚴厲地提到「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已基本喪失」。雖然當局已經開始整治,但在保護區研究超過20年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芬奇認為,10年前積極補救還可能恢復,但現在已經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