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失效 美藥價遠超歐洲
美國藥物遠較其他發達國家高昂,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Humira為例,英國病人一個療程要支付1362美元,瑞士病人則需付822美元,但美國病人卻要支付2669美元。不少分析將矛頭直指美國對藥物監管制度漏洞。
跟其他國家不同,美國批准新藥上市相對寬鬆,並不會干預藥廠定價或參與議價。加上藥物專利權期限長(一般為20年),缺乏競爭下,美國藥物定價遠較其他國家高,且不斷加價。例如Gilead Science的丙型肝炎藥Sovaldi,12周療程費用便高達8.4萬美元(約11萬加元);Rodelis Therapeutics收購抗藥性結核病藥物Cycloserine後,隨即將每30粒藥物價格由500美元增至1.08萬美元(約1.42萬加元)。
病人選擇受限 藥廠純利最高九成
藥廠將藥價高昂歸咎於批核新藥程序漫長、研究成本日增,單是研發一種新藥便需時10年,成本逾10億美元。不過醫藥關注組織Express Script研究估計,美國藥物價格由2008年至今大增達127%,部分大藥廠純利更高達九成,而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只增加了11%,惹牟取暴利質疑。
儘管市面上藥物種類繁多,病人受限於經濟能力,大多只能選用受醫療保險覆蓋的藥物,實際選擇少。同時醫療保險計劃分散,保險公司缺乏議價能力要求藥廠降價。備受爭議的瘧疾藥達拉匹林扣除保險支付額後,病人仍需支付1000至1.6萬美元藥費。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