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廣東話有句諺語叫「欺山莫欺水」,指海洋看似平靜,卻危機四伏,一不小心,就易遭遇危險。不過今天在海洋裏遭遇致命危機的往往不是人類,而是各種海洋生物,包括身形龐大而美麗的鯨魚。
商業捕鯨 威脅鯨魚性命
鯨魚位於海洋食物鏈頂層,對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極為重要。不過,近年鯨魚飽受各式各樣的威脅。上世紀的大規模商業捕鯨活動,令接近300萬條大型鯨魚被捕殺,自1975年起,綠色和平的行動船就開始攔截商業捕鯨船。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於1982年正式禁止商業捕鯨。不過,即使國際捕鯨委員會禁止商業捕鯨,但每年一到捕鯨季節,日本、挪威、冰島等地仍有「科學」為名、商業為實捕鯨,繼續威脅鯨魚性命。猶幸經過多年保育,鯨魚族群的數量已慢慢回復,但現時13種大型鯨魚中,仍然有6種屬於「瀕危」或「易危」,包括藍鯨和長鬚鯨等,鯨魚族群的生態仍未脫離險境。
部分國家反對設立
為了保護鯨魚以及海洋,綠色和平一直倡議於全球40%海域成立海洋保護區,而南大西洋正是鯨魚的重要棲息地,自1998年起,巴西已致力爭取成立南大西洋鯨魚保護區,可惜的是,由於受到冰島、日本等國家的阻撓,一直未能在國際捕鯨委員會上達到75%贊成門檻而獲通過。更遺憾的是於剛過去的2016年10月IWC會議中,即使我們收集了全球100萬人聯署為鯨魚發聲,最終動議仍以38票贊成、24票反對、2票棄權而未能獲得通過。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投反對票的IWC成員國,都在南大西洋千里之外,相反支持的成員國卻正正是南大西洋周邊國家,例如巴西、智利等。
過度捕魚 30萬鯨魚喪命
雖然失望,但我們並不會氣餒。事實上,氣候變化、海洋污染、鑽油、破壞性捕魚等同樣影響鯨魚的生態。單是過度捕魚,估計每年至少有30萬條鯨魚無辜喪命。要守護鯨魚,不能只靠禁止捕鯨,而是需要全方位守護海洋生態。因此綠色和平提倡成立海洋保護區,除為了保護鯨魚,更是守護整體的海洋生態。
各國近年亦開始行動,商討海洋保護方案,如2016年聯合國成員正式磋商制訂具法律約束力「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讓海洋生物可盡早脫離過度捕魚等威脅。2016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亦宣佈於太平洋近夏威夷群島一帶海域,成立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面積逾150萬平方公里,禁止工業化捕魚及採礦。
避免食瀕危物種
除了繼續關注國際上的討論,生活於香港的我們,亦可以透過避免進食瀕危物種、選吃環保海鮮、避免使用會污染海洋生態的微塑膠產品等,守護珍貴而脆弱的海洋。
文: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