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上人人得以安居」是個偉大願景,不少貧困或遭遇天災的家庭,居住環境惡劣。香港一班中學生參加國際慈善建屋組織「仁人家園」的義工活動,早前到廣東省從化市一條農村,幫村民搬磚建屋,也有大學生出錢出力遠赴越南,為低收入家庭建新家。單靠一己之力在香港建屋似乎不可能,但為有需要的家庭維修及清潔家居,學生以行動證明並非難事。
中學生:小小力量也可助人為樂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吉利徑)一群學生參加了仁人家園2016年舉行的「青年領袖建屋之旅」活動,3月到廣東省從化市石明村,合力幫居民建家園。當時讀中五的龍錚(Mike)、周子誠(Ben)與林穩堅(Alex)當了數天水泥工人。事前對從化市毫不熟悉的三人對當地環境沒太大期待,更異口同聲說:「擔心無得上網!」
三日兩夜的「建屋工人速成班」要涉獵不同建屋工序,由挖地基、攪水泥至搬磚頭,他們與其他同行義工都不假手機器。Alex憶起到埠第二天早上7時多起床,吃過早餐便出發到「工地」開始攪拌水泥,午餐後一個接一個傳磚頭,直至下午5點。每日平均勞動8至9小時,對生活在香港、平常待在冷氣課室的香港學生來說,有何感受?Ben說:「其實又不會說很疲累而不想繼續做。」建屋工程需要團體合作才可成事,Ben形容和同學接力傳遞磚頭的過程「有一種好熱血的衝勁」,Alex笑著補充:「一邊做一邊叫口號,好像一支球隊!……樂在其中嘛!」
日做9小時 辛苦卻享受
全日戶外工作,Mike說最深刻是其他同學都曬得紅紅的,唯獨他事前準備充足,有塗防曬乳。「回來後老師都說他們變黑了,問我是否偷懶!」從早到晚勞動換來的汗水及灰塵,令三人每晚回到住宿地方時,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笑言當時互相不想碰到對方。
雖然每天甚為辛苦,但Mike說真正體驗到什麼是「助人為樂」。三人當時幫一個伯伯建屋,聽聞伯伯原來的房子疑為危樓,每逢大風下雨均會漏水。Mike還記得那伯伯的笑容:「主人家好開心,我們都覺得好欣慰,可以出一分力。」雖然學生義工只負責建屋的前期工作,牽涉鋼筋等後期工序會交由專業師傅負責,但Alex感覺自己的小小力量都可帶來改變,「好開心,因為幫到那個家的人,(他們)可以有個安穩的家,不用怕打風會漏水」。
雖然是次體驗只有短短三天,但Ben反思良多:「全個中國這麼大,從化已不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內地仍有很多人需要協助。」香港人生活忙碌,空閒時間不多,Ben覺得捐款也是助人途徑之一,「如果你沒時間,但你有捐錢的話,其實那筆錢就是代替你去幫人的時間;大家一起捐錢,筆錢就會變得龐大,便可用來買建屋的機器,或者請更多工人去工作」。
◆科大學生:由建設到建成 與村民同見家園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社會服務計劃「科大侍學行」一班成員,2016年初參加仁人家園另一個項目「地球村」建屋之旅,到越南廣南省一個農村,幫兩個低收入家庭建屋。短短5日,學生見證房屋由零到成形——這將是村民未來幾十年的「家」,是看得見的成果。
房屋是人生活的最基本需要,一間屋或一個家要稱之為「安樂窩」,最起碼要能遮風擋雨。參與越南建屋之旅的學生Timothy說,村民的舊屋看上去「一下雨就會漏水」。眾人第一日到「工地」就下雨,走在鄉間泥路上,還未開始建屋已一腳泥。本來「當去旅行」的Kristen笑稱居然穿了白色新波鞋,Timothy坦言曾默默想過「怎樣捱之後的幾日」。不過,Sammy說他們很快便調整好心態,「有受助者看見我們(狼狽的樣子),哭了出來!讓我覺得對他的家庭來說,我們的到來是有人幫手一起建屋,所以很感恩。我覺得要盡力做好」。
香港不少學生的生活條件優厚,Kristen稱在家中幾乎不用動手做任何事,「經常聽聞有人很窮、家居設備簡陋,但『聽』到和親身『看』到感覺很不同,對我這些生活安穩的香港人來說,是很大的衝擊」。這趟義工之旅,擔擔抬抬她都不怨一句,讓身邊的人對她這個「港孩」改觀,「他們都很驚訝(我)竟然做到」。
建屋,離不開攪水泥、搬磚、砌牆,雖然有心理準備,但Timothy笑言動手做才知道什麼是「出賣勞力」。房屋可能一住數十年,當地師傅除教他們建築工序,還負責檢查質量,要求嚴格。Kristen說:「我們砌了一排磚牆,但之後被師傅拆了!(我們)不會不開心,因為始終是居所,安全第一。」
質量不及格 磚牆曾被拆
Timothy參加過不少義工活動,覺得建屋「特別」,能針對受助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你捐錢有時還擔心錢不知道去了哪裏,但今次好值得,可以看到幫人的成果,更開心!」今次建屋之旅,讓他反思究竟什麼是「幫人」。義工在當地技工指導下建屋,有次Timothy要幫忙拿工具,遞過去的泥鏟和水桶對方都不接,他覺得很奇怪,想一想才恍然大悟,「他在弄門框,其實需要鐵尺!是我不夠細心」。他說,領悟到「有時候『幫人』需要易地而處,瞭解究竟對方需要什麼,而不是自己一腔熱誠想幫人就可以」,正如臨走前村民送上草帽,他弄了一陣子還未戴好,坐在他旁邊的受助者女兒,還未待他開口已伸出援手。
Sammy修讀土木工程,學過建築、維修的相關知識,有感「每個人都應得(deserve)一間屋、一個家」,便報名參加該義工活動。出發點是去幫人,但她自己也受惠。他們和「未來屋主」一起建屋、交流──溝通不一定靠語言,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受助家庭的小女孩拉著她在農田邊走走,「農村四周只有田地和樹,她可能什麼也沒有,但依然活得開心,很簡單便滿足」。
受助的居民透過不同方式表達謝意,最後一日,學生到其中一個受助家庭吃飯,Kristen笑說:「那家有個約10歲的小女孩坐我身邊,她想多謝我,便夾菜給我,我也幫她夾菜。」另一受助家庭的「新屋」和舊屋很近,小孩放學後會到Rita有份建的「新屋」,「大家指手畫腳和小朋友玩,女主人會拿茶點給我們吃」。他們和村民建立了微妙的關係,Rita說:「我們合力建的屋,是他們日後住的。」
參加海外建屋活動,義工要出力出錢,分擔該建屋項目所需費用如材料費、個人交通和食宿費,參加者可向親友或公眾籌款,順道宣傳助人理念。仁人家園視受助家庭為「夥伴家庭」,提供免息貸款及安排義工,夥伴家庭需視乎能力還款,或出力和義工合力打造新家園。今次科大資助小部分活動經費,每個學生要另籌一筆款項。雖然科大學生事務處副處長(輔學課程)汪含芳說學生是「貼錢買難受」,但她和科大侍學行助理項目經理文正華都認為活動值得學生參加,「和村民一起建屋,感受和得著會更深」。
■相關概念
安全感(security)
守望相助(mutuality)
生活環境(living environment)
■思考問題
1. 居住環境對人的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2. 除了捐款或親身協助建屋,青少年還有什麼方法幫助他人改善生活素質?
文:陳自穎、古晨燕
圖:陳自穎、古晨燕、仁人家園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