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鐵觀塘延線明日啟用,新增何文田及黃埔兩站,facebook專頁「保衛香港名字」發起人張嘉麟查考近百幅地圖,認為何文田站不是位於從前所指的何文田,為守住本土地名,他去信港鐵倡議該站應正名為「老龍坑」,結果雖然被拒絕,但他仍會堅持推廣舊地名,希望令更多港人珍視這些本土故事。
明報記者 李詠珊
3年前函港鐵促「正名」無果
27歲的張嘉麟為「保衛香港名字」專頁發起人,自出娘胎便住在沒有鐵路的九龍城和土瓜灣一帶,在區內曾搬家數次,但朋友總是無法依地名辨認他的住址,「曾住界限街和馬頭涌,但別人搞不清其位置和區域」,亦因此引發他的好奇心,研究香港舊地圖及歷史。
張看過、摸過近百幅地圖,從香港開埠至英治時期,最舊的一張為1863年,「發現以前每個小社區隨地勢而建,每個地名都有它的故事」,看荓K密麻麻的等高線,他才意會高山劇場原來坐落於該區最高的採石山旁,亦知道山谷道其實位於兩座山下,名字有根有據。
自從港鐵沙中線鑽進土瓜灣,張希望趁機推廣該區多個原有地名,故3年前設立「保衛香港名字」專頁,當年亦順道翻查何文田站資料,發現何文田最初是位於太平道和窩打老道交界,於地圖上形成一個小三角;他又說根據1911年的人口普查,何文田只是約200人居住的小村落,後來興建更多房屋後,「何文田於地圖上就似『吃掉』附近的採石山和十二號山」,記者查閱現時地政署的地理資訊地圖,亦再找不到這兩個地方。
200人小村「吞山」成今貌 何文田續伸延
香港歷史專家、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稱,昔日的何文田被多座山環繞,是面積比現時小的村落,但自興建何文田h後慢慢擴大,自興建港鐵站後,何文田又再向紅磡方向稍稍伸延。
張嘉麟解釋,相比1924年的香港地圖,現時何文田的面積已擴大近5倍,而觀塘延芋u何文田站」其實坐落於昔日的「老龍坑」,而非何文田,他因此3年前去信港鐵,並附上舊地圖作理據,要求將該站正名為「老龍坑站」,其後港鐵回覆「感謝閣下提供有關九龍城區歷史資料」,又重申考慮車站的地理位置和社區特色,但結果是沿用何文田站。
「保衛香港名字」發起人:盼港人珍視本土故事
「很多站名開站前無人認識,開站後卻變成港人所熟識的名字,甚至會蓋過原地名。」張嘉麟說,去信前已知成功機會渺茫,但亦希望更多人關注本土地名,因這些名字往往藏茩輕鉹H最根本的故事,也是前人建立社區的依據。因應該站臨近開幕,何文田站的名稱再惹爭議,張嘉麟遂再發表更多文章,盼引起社會關注。
張嘉麟閒時就帶蚋礎a圖走訪18區,驚覺城市發展如何改變社區紋理,更發現何文田站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尤其屋苑名稱及港鐵站名往往凌駕於原有地名,例如白沙灣變成杏花h、小赤沙變康城、大角嘴亦變成奧運等,他害怕本土的故事會隨這些地名的逝去而消失。
張說外國有管理地名的專責政府部門,因地名背後往往蘊藏歷史意義,「擔心香港人再不知原有的地名,所以想把握時間捉茬o條尾巴,繼續讓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