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兩代人看城市規劃

[2016.09.26] 發表

【明報專訊】近年城市發展與保育之間的爭議不斷,有人為保育走上街頭,同時社會上要求加快建屋的呼聲亦不絕於耳。發展和保育是否非黑即白?專業測量師陳東嶽從香港的發展史說起,解構本港的發展局限;青年保育大使曾進則倡議城市規劃要「以民為本」。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被迫遷村民應「犧牲小我」

今日的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無疑是施政重點,同時也是眾多爭議的導火線。資深註冊專業測量師陳東嶽認為,討論城市規劃、土地問題前,應先瞭解香港發展史。他將香港城市規劃分為兩個階段——「被動式」發展和「規劃性」發展。

1940年代中國政治動盪,大量內地人逃難來港,不少人在山坡或空地上搭建木屋、鐵皮屋等居住。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令約5萬人無家可歸,政府決定在災場原址興建徙置區安置居民,即現時公屋的雛型。陳東嶽形容這些1950年代興建的公屋是「被動式發展」的產物:「(該些徙置區)並非長遠的規劃,而是源於偶發的大火。其實當年土地用途很多都是順勢而定,例如上環多中式市集、山頂是英國官員的居所等,並沒有什麼前瞻性的城市規劃」。

陳東嶽認為到了1960、70年代,香港才出現「城市規劃」的概念,開始發展新市鎮。陳東嶽說,成功的新市鎮需具備3個元素,分別是照顧居民居住、工作和休憩娛樂的需要。他舉例,沙田既有完善的社區網絡和交通配套,亦建有教育設施、休憩用地,且擁有城門河景、鄰近郊野公園等,是理想居所。相反,他指出天水圍欠缺妥善規劃,住宅比例高,但欠缺工作機會和娛樂場所,很多居民要長途跋涉上班;過去曾因發生多宗倫常慘案而被稱為「悲情城市」。

居住工作休憩 新市鎮3要素

今天的土地和房屋供應看似短缺,也有其歷史因由。陳東嶽解釋,回歸後香港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SARS等,衰落累積多年令「經濟受很大衝擊」,政府陷入財赤。加上有關環境保育的爭議升溫,所以擱置了維港填海和其他拓地工程數年。政府手上可供房屋發展的土地有限,即使今日有財力,亦難即時推出大量房屋。

近年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青年難「上車」等問題引起民憤,陳東嶽表示理解,「中國人有種要扎根的觀念,覺得一定要買樓,我很明白」。另一邊廂,社會上不少人反對開發新土地,包括新界東北。陳認為,提出意見前應先瞭解香港在規劃上面對的限制,「香港山多平地少,好像港島般,而且很多業權都在地產商手上,很難收回來,政府只能做零碎的重建。因為欠缺大片平整的土地,要實現全盤的社區規劃,只有發展新市鎮」。

倡官方委員會加入更多年輕人

曾擔任規劃署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研究專家小組成員的陳東嶽支持發展新界東北。對於有住了幾十年的居民因而被逼遷,他坦承收地做法不理想,但認為當地居民應考慮到正等候上公屋的市民,抱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態作讓步。他建議政府可增加賠償、免資產審查協助居民上樓等。另外,新發展區建屋佔地比例僅約一成亦被批評,陳東嶽解釋,若發展區的土地全部建成住宅,只會製造另一「悲情城市」,故規劃時要考慮預留土地建教育設施、商業場所等。

作為年長一輩,陳東嶽如何看年輕人為保育走上街頭呢?他感嘆年輕一代在參與城市規劃決策的空間有限,加入一些官方發展委員會的也可能是「富二代」:「城市發展不能單向,應該讓更多年輕人參與,例如讓他們加入官方委員會,令意見更多元,畢竟這個城市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是否一定要向農地開刀?

「近幾年不少社會議題圍繞『城市發展』,好像新發展區如大嶼山和新界東北等,很多都具爭議。其實,我覺得『發展』和『保育』兩方聲音,都有其可取之處。」曾進2015年參加由新創建集團舉辦的「青年地質保育大使培訓計劃」,啟發他對城市規劃的興趣,現時是香港大學城市研究文學士一年級生,希望以所學研究更好的城市規劃,平衡保育與發展。

剛開學不久,曾進坦言對「城市規劃」認識不多,大概印象是「細心分配土地用途,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滿足公眾期望,並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他覺得香港發展「以房屋問題主導」,無論開發哪裏,目的都是要解決房屋問題。

社區情意非金錢可補償

「公屋輪候人數創新高」在今日不再是「新」聞,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小犧牲」無可避免?有人認為堅持「不遷不拆」者是不滿意賠償,只要「加碼」便可解決。曾進覺得「賠償」無法彌補受影響農戶的損失,「他們可能已在該地扎根多年,有感情,例如馬寶寶社區農場的區家,幾代人生活在那裏,建立了社區聯繫──這些是隨環境而締結的情緣,並非你再給他一塊地,就能彌補」。

曾進認為在講「犧牲」之前,要弄清楚是否非犧牲不可。例如是否一定要向農地動刀?曾進說,從新聞得知元朗橫洲有大批棕地,若好好利用,估計也能興建不少公屋,但政府疑在鄉紳的反對下拉倒計劃。曾進強調,政府應先考慮其他可行方法,而非鑽研怎樣去說服他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年輕人的身影,一直見於「保家守田」的抗爭活動中。年輕人都傾向「保育」?18歲的曾進說「雞蛋與石頭,一定會撐雞蛋,始終年輕人感覺政府向大地產商傾斜──雖然我不知道事實是否如此──但站在社會大眾的立場,一定會想幫弱勢、受剝削的基層發聲」。

不過,曾進坦言對新界東北發展區暫時沒有明確立場,「因為我覺得雙方(支持或反對)都有理據。我較看重發展過程所用的手段,及整個計劃的原意」。早前從新聞見到發展商在新界東北收地的手法,他很是氣憤,但家人向他解釋發展商是合法收回私有業權。他說,有時候事件不能簡單分對錯,發展商收地「合法」,但農戶植根土地的「情」也難以割捨,所以他很難說支持哪一邊。

有言年輕人過於理想化,未全面認識事態前就反對「發展」。「我承認我是認識不足。年輕人可能無時間接觸、對香港的歷史和發展局限認識較少,但不能說一班年輕人指出發展方案的不足之處,就是多餘、不合理的。既然能被人挑剔,(規劃)背後當然有不足的地方。」

曾進心目中理想的城市規劃是「以民為本」,過程公開透明,政府「真的落區諮詢」,並以公眾的意向為基礎去規劃發展,才不會像灣仔利東街(俗稱「囍帖街」)一樣,重建後變成以婚嫁為主題的高級精品商場,完全失去街道原有的歷史內涵和意義。

不過,他說學生學業繁重,對歷史文化的瞭解可能只來自週末參加導賞團,不能說是深入,歸屬感自然也不高;而部分議題對學生來說太艱深,當中的「無力感」也影響年輕人的投入程度。曾進笑言感覺香港人對保育「三分鐘熱度」,往往有一單大新聞引起關注,但很快便沉寂,「高鐵與菜園村便是一例,今日鮮有人繼續關注菜園村的發展,我自己也沒多留意」。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怎樣平衡各方的意見?

2. 你贊成受發展規劃影響的居民應抱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態嗎?

■相關概念

保育(conservation)

權衡/取捨(trade-off)

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王寶熒、古晨燕

圖:王寶熒、資料圖片

更多教育
圖看天下:空氣污染 低收入國成重災區
【明報專訊】◆相關新聞 全球逾八成城市空氣污染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5月12日發表最新城市空氣質素數據,並警告全... 詳情
【明報專訊】說起難民,不少香港人想到真假之分,同時憂慮湧入的人群會對社會造成負擔,對治安帶來影響。不過,大家有否想過,人們為何要被迫離開家園... 詳情
Data解密:香港人口老化
【明報專訊】「銀髮族」、「老友記」等新興稱呼,用以形容社會上已屆「花甲之年」的長者。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2014年香港有超過百分之十五人口為... 詳情
【明報專訊】From sightseers going down a Paris side street to backpackers na... 詳情
【明報專訊】Exchange aborad was not just 10 unique months in my life, but a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