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主讚隱青工作專注盡責
【明報專訊】「隱蔽青年」獲身邊人鼓勵,也可走出家門,重見藍天,亦有僱主願意接納,說他們雖然「靜少少」,但專注力較高及有責任感。
隱青獲鼓勵 重拾書本做義工
柯尼卡美能達商業系統有限公司部門經理洪秉安表示,其部門聘請數名「隱青」,主要負責文件處理,他們「靜少少」,但工作時較專注、有責任感及守時,當中有人晉升為小組組長,又指其他年輕人反而會「玩失蹤」。
半島青年商會於6月中至7月初,以問卷訪問702人,當中45人的子女為目標群組,即15至30歲青年。這45人中,11%認為子女曾留家一星期以上;餘下的657人中,逾兩成人身邊有15至30歲青年有隱蔽傾向,如沒上學及工作等,大部分為男性,整體七成已持續超過一年。至於隱蔽原因,近半認為是個人性格,另有近兩成人認為是家長過分照顧。
發現子女隱蔽應盡快求助
20歲的焯軒初中時與同學相處不來,曾被杯葛,漸漸不上學,更有超過1年足不出戶,「日日食飯、打機、堐情v,其母最終尋求社工協助。社工家訪初期,焯軒有點害羞,但不算抗拒,原來他一直想改變,只是「唔知點行番出薄v。那時朋輩工作員與他討論「打機」,社工亦鼓勵他,兩個月後終踏出家門外出吃飯,之後更在中心做義工,當圖書館管理員。他更在夜校讀書,日後打算做保安員。
協助焯軒的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註冊社工李穎妍表示,如家長發現子女隱蔽應盡快求助,而隱青遇上援手,亦要「畀一個機會自己」。她說隱青一般會擔心外人目光,輔導時會給予鼓勵,但家長不能過於照顧子女,要讓他們學會獨立。她說,焯軒母親最初會陪他到中心,其後接受建議學習「放手」,讓他自己前往。
參與調查的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何濼生教授表示,如青年受家長保護太多,遇上挫折會「頂唔順」,自信不足亦是引起隱蔽原因之一。他建議社會助青年建立自信、不介意別人怎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