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人數低不反映投票意欲
【明報專訊】伴隨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事件、9月立法會選舉及「倒梁」的等帶動政治氣氛,泛民對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本有較高預期。民陣雖然最後宣稱遊行人數有11萬,但無論港大民研或警方數字都顯示,人數少過去年。有學者認為,遊行人數低是因為年輕人處於傘後過渡期,這數字不反映在立法會選舉投票意欲,中央需看清信息。
蔡子強:年輕人迷惘社運方式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佔領運動是七一遊行人數急跌的轉捩點。他說,很多年輕人不再參與七一遊行,一是認為應用更激烈、勇武方式抗爭,二是感到意興闌珊,對參與社運方式感到迷惘。他表示,這不代表這批年輕人不反對政府或梁振英,相信立場依然會在立法會選舉投票中表現出來。他提醒,中央應看清信息,不能因此「會錯意」。
公民黨楊岳橋亦指出,遊行人數與選舉投票率沒必然關係,正如去年七一的遊行人數少,但同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卻創新高。楊認為,遊行人數是民情參考因素,相信林榮基事件的確鼓動了更多人出來。
工聯會黃國健表示,偏向相信港大及警方的遊行人數,認為人數低迷是預料之中,稱平日落區亦感受到社會氣氛較淡靜。他說,香港社會特點之一是專注力不足,今次遊行顯示,泛民用倒梁口號用得「太多太濫」,難再動員市民。
黃國健:反梁太濫 到9月如強弩之末
黃國健表示,若持續用「反梁」作選舉口號,到9月份只會如強弩之末。黃國健亦相信,人數減少另一原因與學生團體和傳統泛民割席有關,相信這亦會反映在9月立法會選舉,相信這批激進團體才是主流泛民真正競爭對手。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