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大數據平台在「互聯網+」時代的快速興起,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眾籌眾創等理念,已漸漸開始深入人心。比如,作為一個普通人,利用互聯網上的大數據平台,就能影響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未來的某些發展規劃。
談及大數據,我們總能在新聞裏看到類似谷歌、微軟、IBM以及國內的「BAT」這樣的大公司,在做一些「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新產品、新服務,而普通的百姓,是不是只能對着大數據「遠遠觀望」呢?
近日,在一節名為《大數據,雲平台與規劃轉型》的網絡公開課上,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信息中心茅明睿副主任,展示了一個好玩的研究,通過每個人手裏都有的「公交一卡通」,就能揭示活躍在北京地鐵裏眾多「丐幫」人士的動向。
「我們坐地鐵,是為了通勤。某些人坐地鐵呢,是為了『工作』需要。」既然是「工作」,投入的時間自然更長,茅明睿和規劃研究院的同事王良設定了這樣一個標準:同一站點進出,且進出站時間超過2小時,並且出現類似行為超過4次的群體,就極有可能是北京地鐵裏的「丐幫」。他們利用2014年8至9月間10天的地鐵刷卡數據分析:當時地鐵中的行乞群體為481人,平均每人在地鐵中的活動時間為9.2小時。從這些人的出行時間看,無論是周末還是工作日,他們都會集中在早上6:30至7:30之間進站,在18:00至19:00之間出站,這與上下班高峰的時間基本一致,且周末的進出站量明顯低於工作日。
刷卡數據還顯示,該群體基本分佈在中心城外圍和綠隔地區,最主要集中在各地鐵站的終點站,這些站點大多既是市區線路的終點站,也是郊區線路與市區線路換乘的起點站。
而再通過實地調研,茅明睿他們發現,上述站點中,一些市郊的地鐵站附近通常都有待改造的棚戶區或者城中村,能夠為行乞群體提供廉價的住房。行乞群體的聚居地,是因為該區域客流量較大,客流群體年輕且收入高、以外地來京大學畢業生為主。「這些人的錢更好要。」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28日北京市公交地鐵調價,也成了北京地鐵「丐幫」的大事件,由於在票價上漲的同時,規定了乘客在地鐵系統內滯留時間超過4小時將受到懲罰,乞丐在地鐵裏「加班加點」地「工作」反而變得不划算。茅明睿他們對2015年1月7至13日的刷卡數據分析發現,此前追蹤的481人中,有高達58%的人,已經查不到任何刷卡記錄。僅有8人保持原來的出行模式,他們在地鐵中滯留的時間,也從9.2小時降至3.2小時。
不過,在這7天的刷卡記錄中,符合之前行乞人員行為模式的刷卡記錄,又新增了84條。這84人在地鐵中的平均滯留時間為4.4小時,仍然聚集在天通苑北、天通苑、宋家莊、新宮等地,但蘋果園站不再是聚集區。而這與之後《北京青年報》的報道《地鐵漲價及禁乞討,北京著名乞丐村「人去屋空」》中提及的蘋果園地鐵站西北側的金頂山村的情況相吻合。
「有關部門想要徹底治理地鐵乞討的話,這些數據都可以有效幫到他們。」茅明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