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馬屎埔村與粉嶺住宅只一街之隔。
放大
 
1995年本地蔬菜的市場佔有率(自給率)約17%,至2013年剩約2%。圖為馬屎埔村內一塊菜田。
放大
 
(圖3)
放大
 
馬屎埔村不少田地被鐵絲網圍起,並豎立「私人土地 閒人免進」牌子。
放大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中外人物﹕清廉起家 盧武鉉涉貪而終
世界公民﹕非洲•穹蒼下的希望(下)
時事漫話﹕明報炒執總 掀新聞自由疑慮
通識百科﹕潔淨水資源
當年今日﹕Chinese authorities grant 5th freedom of the air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專題故事﹕農耕建屋 兩難全?

【明報專訊】粉嶺馬屎埔村農田外,一條馬路之隔,就是私人住宅。每逢農墟,居民會繞過天橋和馬路,走到馬寶寶社區農場買新鮮蔬菜。有人說土地與人的關係不只是商品,發展和保育間未必對立。住宅與農地,一定要二選一?可以並存嗎?

農夫嘉燊:收了地也總有辦法耕種(圖3)

29歲的嘉燊在馬寶寶社區農場耕種約3年,原在香港教育學院做研究員的他是「誤打誤撞」入行的:「當時馬寶寶剛開始,邀請不同朋友上耕種班,我哥哥是關注這方面(土地議題)的人,所以拉我來參加。」

嘉燊耕種的農地原由另外兩個年輕農夫負責,後來他們停止耕種想找人接手,就找上嘉燊。最初嘉燊並非「全職」,後來愈耕愈投入,才和另一個農夫全職務農。在城市土生土長的小孩「忽然」成為農夫,過茪擖X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習慣乎?

誤打誤撞入行 城市人享受農夫生活

「每日都是7至8點鐘起H,中午1點鐘開始休息,3點再落田,7點半就收工。」嘉燊笑說這樣的農夫生活與原來的習慣相距不遠,算不上辛苦。晚上,他喜歡待在馬寶寶和朋友彈彈結他、聊聊天,或者看書打發時間。「這媗人嘗試另一種生活方式。待久了,你會慢慢發現有很多東西不需要,例如城市(強調的)消費式生活;又例如,朋友之間的感情比物質更重要。」

嘉燊說在馬寶寶的生活方式讓他反思自己原來的生活,除了「什麼是重要」外,也切身處地感受到城市生活對環境的破壞,「香港每日製造3000多噸廚餘,而我們只去兩三間餐廳回收已經有五六公噸」。嘉燊慨嘆,住市區未必真切感受到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但馬寶寶因為有機耕種,會到附近的住宅、餐廳回收廚餘作堆肥之用,他親眼見識到廚餘之多,才醒覺原來城市人如此浪費。

於馬寶寶反思消費式生活

「我不敢說現時的生活沒有浪費,但至少覺得是有貢獻。」他口中的「貢獻」,不止是種植可以出售的蔬菜,也包括能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將浪費減至最低——廚餘可以作堆肥,膠樽、玻璃樽等亦盡量回收。「有好多研究報告都指出現時全球暖化非常嚴重。全球暖化令窮國農作物收成大受影響,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但有多少人會做『一些事』去避免呢?全球暖化如此嚴重,為什麼政府還要破壞農地?」

嘉燊覺得馬屎埔是個可以讓大眾反思生活的地方——究竟城市化是否社會唯一的價值?社會能否容納不同的生活方式,補足城市化急速的發展呢?對於收地,身為農夫的他首當其衝,不過他說不太擔心,因為他確信眾人的力量可以力保農地不失,「即使他們(地產商)收了地,我相信總有辦法繼續耕種,也相信會有更多人投身(農業)」。

誤打誤撞成為農夫,他一臉ㄤ犰a說父母不太支持,但自己看到農地種滿蔬菜便很有滿足感,「如果他們(地產商)最終真的不收地,我一定不會再像今日般辛苦地耕種。我想花多些時間去學其他耕種方法,或者用這3年多的經驗,教其他人耕種」。

這個新生代農夫,在農地上走來,一步一腳印,由最初不太認得種子和植物,至今日形容自己「應該教得下人」。他希望有更多人能感受他們的生活,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馬寶寶社區農場Zoey:土地是「公共資源」 守的不只是一塊田(圖3)

在香港,土地是商品。

Zoey說政府約20年前提出要開發新界東北,當年粉嶺馬屎埔村約有700戶村民,對「發展潛力」嗅覺敏銳的地產商開始收購土地。馬寶寶社區農場坐落馬屎埔村村口,一條馬路之隔的私人屋苑,前身也是農田。現時馬屎埔村剩下約100戶,仍在耕田的僅10來戶,「真正以耕田維生的可能有六七戶,其餘是習慣了日日落田的老人家」。現地產商擁有馬屎埔村約八成土地業權,包括馬寶寶旁的一塊——早前地產商來收地,遇村民反抗。

「我們爭取『農地農用』!」Zoey於6年前到剛成立的馬寶寶社區農場幫忙。馬寶寶社區農場其中一戶區家,早年向原居民(註)租地耕作,自1940年代至今三代在馬屎埔務農。地產商2005年買下業權,今要求收回。作為非原居民(註),Zoey說區家可獲得約6萬元賠償,但問題不在賠償多少,「香港已經很少農地,為何仍要搶?」她希望農地能保留原有用途,她和一班守地者均認為,「農地」對香港的務農價值,較開發建屋大。香港目前超過九成蔬菜由內地輸入,但「(城市)應有本地農業,有糧食自給自足的能力」。

糧食自給自足關乎城市自主

根據政府2015年的資料,不包括魚塘,全港約有4523公頃農地,其中約16%、即729公頃屬常耕農地,其餘休耕或荒置。「有研究指只要釋放全港的可耕農地復耕,(本地)蔬菜供應可達(佔總供應量)三成。」Zoey說,糧食自給自足關乎城市的「自主」,「內地一些城市都設有糧食自給率指標(例如上海的蔬菜自給率為50%),但香港從沒有農業發展規劃」。

香港農業式微已成「常識」,不過Zoey說:「香港非無人想耕田,只是社會、政府不支持!目前有超過100人輪候漁農署批出復耕牌,近年多了一批青年農夫。」她認為土地本是「公共資源」,今日卻成為私人業權且過度私有化,「政府應(向地產商)回購農地」。她稱爭取的並非「不要發展」,她也贊成興建公屋,但不是建在農地上,如今是「盲目城市化」,政府應優先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和「棕地」(泛指已荒廢或遭破壞的農地及工業用地)。

反盲目城市化 非反對發展

香港地,利益掛帥,她稱不少人認為「城市生活就是王道」,人和土地、人與大自然之間,似乎只有利益、金錢。也有人說土地像「媽媽」,人和土地互相依存,她卻不這樣看,「土地不需要人,但人依賴土地」。正正是這種對田地、對生活的看法,推動她成為「守地」一員。習慣了穿水鞋的她個子嬌小,於早前的收地風波,跪地請求前來收地的保安人員放過農地。她說參與守地者都很堅定,「唔要命」。因為他們守的,並不只是一塊田。

馬屎埔村只是整個新界東北發展規劃的一角,將來爭議可能在整個發展區出現。

什麼是原址換地?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採取「加強版」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政府除徵用私人土地發展外,也容許私人土地業權人以契約修訂申請形式(包括「原址換地」),即補地價後改變土地用途為私人發展,如農地改作住宅地。有關申請須符合特定準則和條件,包括用地面積不少於約4萬平方呎及統一業權,以確保規劃完整——此即所謂「4萬呎原址換地方案」。提出契約修訂申請的土地業權人須公平對待租戶╱佔用人,包括提供與政府補償安排相若的現金補償方案。

*註﹕新界原居民是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及其後人;非原居民多指二戰後來港,向地主租地耕作的農戶。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發展概G(圖)

■思考問題

1. 土地是公共資源嗎?為什麼?

2.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是否不能避免「破壞」?

相關概念

取捨 (trade-off)

價值觀 (value)

生活方式 (lifestyle)

城市規劃 (urban planning)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給自足社區 (self-contained community)

文﹕古晨燕、袁志敏

圖﹕古晨燕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農耕建屋 兩難全?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